念佛网
念佛网
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
主页/ 入门知识/ 文章正文

黄念祖:无量寿经(第27集)

导读:黄念祖:无量寿经(第27集) 我们正在研究,也可以说是本经,也可以说是净土这一宗最主要的部分,就是「三辈往生」和「往生正因」。所以我们学佛,不只是一个学问上的研究,而是要真正的解决自己和一切众生...
黄念祖:无量寿经(第27集)

我们正在研究,也可以说是本经,也可以说是净土这一宗最主要的部分,就是「三辈往生」和「往生正因」。所以我们学佛,不只是一个学问上的研究,而是要真正的解决自己和一切众生的问题,所以这是个大事。怎么解决?它就有具体的行持,「三辈往生」、「往生正因」就是让大家知道怎么去做,这非常重要。

上次,「三辈往生」里头,我们把上辈的已经讲了一些。第二十四品,佛就告诉阿难,「其上辈者,舍家弃欲,而作沙门(出家),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」。这个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」是三辈中每一辈都有的,所以是共同的必备的条件,因此是这个是咱们这部经的宗。我们已经屡次的讨论,上次又很详尽的讨论。底下我们就往下讲,「修诸功德,愿生彼国」。修诸功德就是愿意修种种功德,六度万行都在修,行持很广大。而修这一切功德为什么?就是为愿生其国,愿意把这个功德回向能生到极乐世界。永明大师《万善同归集》,要广修万善,同归极乐,就跟这两句话是一个意思。《阿弥陀经》就讲,也说明这个愿的重要,「众生闻者,应当发愿」,众生听到这个法门,听到有极乐世界、有阿弥陀佛,而且这个世界是没有退转,寿命无量,种种的增上,应当发愿,「愿生彼国」。又再说,「若有信者,应当发愿,生彼国土」。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,应当发愿。

愿就导行,有了愿就有行动。这样的行动,又发菩提心,又一向专念,又修种种功德,而发愿回向往生极乐,这一切都是因。这样的众生,果是什么?「临寿终时」,这个果就显现了。所以这一点我们也特别要重视,不是有人说你们修净土法门都是死后的事,不是这样子,有的就在今生就证得,很多很多。达不到这一步,也是在寿命未了的时候,临欲寿终的时候,还是今生,不是中阴。黄教,宗喀巴大师是中阴成就,那是他死了以后中阴的事,这个是即身成就。我曾经问过贡噶上师,我们生极乐世界跟密宗的即身成就是不是一致?他反问我一句说:你问的是什么世界?我说我问的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。那一致的,即身成就。所以人人都把这个即身成就推到密宗那边去了,这是个很大的错误,谬解,这都是即身成就。西藏中理论与实践都考虑的第一位,就是先师贡噶呼图克图,这是他的话。

所以在临寿终时,「阿弥陀佛与诸圣众」,文殊、普贤、观音、势至、弥勒等无量无边的大菩萨,「现在其前」,这个其就是以前修种种功德的这个人,现在这个人的前面。所以这个就是净土宗极殊胜的一点。在玄奘大师翻译的《阿弥陀经》里头,这一段比鸠摩罗什翻译得详细,他也说到,「临命终时,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」,不光是阿弥陀佛一个人,是证到声闻、证到菩萨种种的弟子无量无边。「前后围绕,来住其前」,来到临寿终的这个人的前面。这个时候佛就「慈悲加佑,令心不乱」,佛以大慈悲为怀,就是要度众生,佛就加佑。这就显出什么力量来了?显出他力。所以有许多修行专靠自力,当然是好的,佛法没有不好的,但是没有能够凭藉他力。打坐、静坐就是这个例子,静坐当然是好的,戒定慧,持戒、禅定、智慧,这个就是摄六度。但是你这个前五度没有般若,都不能称到彼岸,前五度如盲,跟瞎子一样,到般若才有眼睛。你这个禅定一般是得福。有的人福报特别大,做国王如何如何,他往往前生是禅定的功德,清净,这个清净是福,然而他不能解脱。有的人参禅参得入魔的,这个入魔,所谓走火,先是走火,后来就入魔,这个多极了。所以这个事释迦牟尼佛说,你们真要想打坐,不靠他力没有可能,种种魔扰。它这是自力门,所以很困难。净土是定为他力门,果教派,仰仗他力,仰仗弥陀大愿之力。

圣众来迎接就慈悲为本,他就加佑这个临终的人,「令心不乱」,让这个人的心不乱。因为在临终的时候是一个极难用功的时候,如风刀解体,风就是这个气,练气功的这个气,练气功的人断气是苦恼极了。有的人他就说,你们拿刀子来给我割断,他的气断不下去。风刀解体,如生龟脱壳,如活剥壳,乌龟活剥那个壳一样那么难过,用功不了。只有这个法门,你能够达到这个条件,第十八愿,你至心信乐,愿生其国,乃至十念都可以生。你只要符合这个条件,佛就来接引你。接引你做什么?不是一个礼节问题,我来接一下你,而是加佑你,让你去,这是个关键!他舍命之后就随佛到了极乐世界。《悲华经》里头大众围绕,到那个时候佛入无翳三昧,以三昧的力量,就跟这个人说法,临终的人听到佛说法就大欢喜,就断除一切苦恼,也得到宝窴三昧。以这个三昧力故,他心就能够念,就得到无生法忍,命终之后必生我国。所以净土法门不可思议。所以我常说,你修什么都可以,你不求生净土,你想今生要脱离六道是没有可能性。当然你可以再来,再来就很难说了。今生的事情有时候你都忘得一塌糊涂,怎么也想不起来,你说来生还记得今生的事情,你今生的事情都忘了。今生,以前念过的书大家还能记得多少?能背出多少?不要说小时候念的,就是前两个月念的,你现在恐怕都忘了,还要等到来生。

「临寿终时,阿弥陀佛与诸圣众,现在其前。经须臾间,即随彼佛往生其国。」刚才我们所说的都是解释这几句经文,更引了一些其他的经典来做证明。所以这是「千经万论共指」,不是一部经说的,千经万论都给大家指示这条路;「十方诸佛同赞」,十方的一切佛都同声赞叹这样一个微妙法门。所以这个「慈悲加佑,令心不乱」是净土宗的心髓,净土宗的心,达摩说「汝得吾髓」,这就是净土宗的髓。是由於佛力加被,行人才心不乱。不是要求你在现生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乱,做这个要求就要求太高了,往往人达不到,达不到就心灰,就放弃了,就去学别的法门,不知道别的法门更难,最后一事无成。你要知道,达到一心不乱,你就生的不只是凡圣同居土,事一心你就可以生方便有余土,理一心你就生到实报庄严土、常寂光土,当然是好,但是不是那么容易。所以不要因为达不到就灰心,只要往生极乐世界,生凡圣同居土。关键在於信愿,蕅益大师讲得最好!这一点,很多净土宗的不认识这一点,所以念得也就是灰溜溜的,心灰意懒。

往生之后,就「七宝华中,自然化生」。在七宝所成的莲花之中,这个七宝我们不要以为是故宫中的那种宝石什么做成的那些盆景,那种东西我说老实话,你摆在我这我都嫌讨厌,笨拙极了。这个不是那样的,拿些什么翡翠、珊瑚、金子做成一个盆景,是说它极庄严、极殊胜、极干净,极就拿世间的宝来做譬喻,种种的宝所合成的莲花,在这种莲花之中自然化生,自然而然的就化生了。这个化字在这个地方很容易被体会为,胎卵湿化,众生有四生,四种众生,化生是其中之一种,这个化生不能够这么体会,这不是胎卵湿化四种之一的那个化生。这个有根据的,《法华文句》中它就说了,它说是《胎经》,《胎经》就是说的《无量寿经》,莲花胎中生出来的。所以东密,密宗的金、胎两部,金就是金刚部,胎就是莲花部,就是极乐世界,这是胎,《胎经》就是我们净土宗的经典。《胎经》所说的莲花中生不是胎卵湿化的化生,是非化而言化也,这是不可思议的,超乎世俗、世间的这种化生,是以弥陀大愿的力量之所感自然而生,不是以业力的因缘而生。生天也是化生,你有天的福你就生了。入地狱也是化生,没有说是父母生出一个孩子,这个孩子是地狱中接班人,没有,你死了之后自然就到地狱中去受身,而且死了之后马上活,活了之后马上再死,一天不知死多少次。这是罪业所定的,这跟那个都不一样,所以不是胎卵湿化的化生。也不是湿生,人类现在大家有很多争论,现在不用争论,按佛教说人的来历,胎卵湿化四种都可以生人。最初的人可以化生,也可以从猴子变的,也可以化生,也可以湿生。《涅盘经》说湿生,「庵罗树女等」,因树上的花,花里有湿气就出生了人,她是靠这个湿气而生。极乐世界从莲花中生,跟这个不一样。大家想想看,要是湿生,先要有这个树,有树上的花,然后生出人来,而极乐世界人和花同时出现。所以不是因为花的湿气而生,皆是弥陀愿力,大愿之所感,超乎世间所说的胎卵湿化。

而且生下来之后怎么样?「智慧勇猛」。智慧是最重要的事情。所以成佛就是一个智慧,转八识成四智就成功了。把你的八识变成四智,四种智慧,就成功了。所以整个是智慧。往生的人,这些上品的智慧勇猛,猛利,勇猛精进,智慧猛利,能够断一切烦恼,而且「神通自在」,他通达无碍。所以极乐世界的人,「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」。现在我们知道天体有多么大,就是咱们人类的知识知道的天体一百四十亿光年,这么多的世界。极乐世界的人掌中都能把一切世界抓在手里头,这样的神通。现在这些气功师的奇异功能,提都不要提了,怎么能够相提并论?

所以底下,释迦牟尼佛再敦嘱咱们大家一句,「欲於今世见阿弥陀佛」。所以往生不是以后的事,这是今生的事。你要今生见阿弥陀佛的人怎么样?「应发无上菩提之心」,你要发无上菩提之心。「复当专念极乐国土」,还要念极乐国土的种种功德。所以还是上头的话再重复一句,要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。还要「积集善根,应持回向」,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下辈的也是如此,如果你想高一点,你还要做种种功德拿来回向。「由此见佛」,由於这些功德而能见佛,「生彼国中」,见了佛之后,一定生到极乐世界,而且「得不退转」,一生之后再也不退转了。你就是再回到娑婆世界,你就再到地狱中去度众生,你到任何不好的地方去,你总之不会再退,你所达到的这种觉悟的水平再不会退步。在我们这个世界是进一退九,好不容易进了一步,底下退九步在等著你,所以可怕!这是说老实话。所以我们就必须得逆水行舟,一篙子松不得,这篙子把船撑上去一点,马上第二篙子又顶上去,只有这样用功。一个松懈,一冲下来,冲下来就好多好多。这一段就是上辈往生的。

上辈往生,在《观经》里头讲到上品上生,比我们这个详细。《观经》是把两头都说到极端,好到最好是什么情况,那个最低的是什么情况可以来,五逆十恶地狱都现了也可以来,《观经》就是把这个极端都说了。咱们这个三辈是指的,用现在的话,概率最多的,往生多半是这种情况的,略略分成三辈。所以我们这里都是善人往生,从往生的来看多半是善人。《观经》恶人也可以往生,最低的也可以来。这个上品上生,我们稍微读一读《观经》的话,我们也可以增加大家的欢喜心。在临终的时候,「阿弥陀如来,与观世音、大势至,无数化佛,百千比丘声闻大众,无量诸天,七宝宫殿」,来接的是这样一个景象,都来了。「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」,一个莲花台,「与大势至菩萨,至行者前」,到你的面前,因为这个莲花台就是你要乘坐的。「阿弥陀佛放大光明,照行者身」,加持行者,「与诸菩萨」,诸大菩萨一起(所以接引佛这个手印是这样的,伸在前头的,阿弥陀佛是这个手持莲花,这个手是这样的,这称为接引佛)来接你,「授手迎接」,伸出手来迎接你。这个时候观世音菩萨、大势至菩萨,无数菩萨赞叹你,善男子、善女人,你真的很难得,修持精进。女人这个时候也转为男身,然后上莲花台。「行者见已,欢喜踊跃,自见其身乘金刚台」,自己看见自己上了这个金刚台,观世音菩萨拿给他的,「随从佛后,如弹指顷,往生彼国。」这就是接引的情况。而且马上就可以分身尘刹,供养诸佛,闻种种妙法,得种种陀罗尼。所以这个上品往生,当时往生之后,你最低是初地菩萨,《疏钞》说甚至於到八地菩萨,你今生就得证到这样的位置。所以有很多人轻视净土,东学西学,这个事情我们觉得是很可惜。又不是不信,但是就这样子,找不到一条光明、平坦的道路,枉自辛苦,愈忙愈乱。

底下一个讨论,这里头我们很强调,谈了他佛的接引,刚才说的都是他佛的功德。或者就有人怀疑,你这个跟禅宗就矛盾,禅宗都是讲自心功德,你这个不推崇自心而赞叹他佛,靠他佛,怎么解释?现在引三部论的内容来证明,真正说透了之后,实在是自他不二,你还自和他还是两个。《维摩诘经》有一品叫做「不二法门」,你永远在二里头,你永远也入不了不二法门。我们头一个用蕅益大师的《要解》中说,他也设了一问,他说既然《观经》里头说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谈的是心,心是你自心,你何不就言自佛就好,干嘛一定要强调他佛?这是蕅益大师设的这一问。这种问题都是很好的,我们有的时候自己心里也有这个问题,跟著这个我们就可以来解决,自己要说服自己,还要能说服他人。蕅益就答覆,说「此之法门」,这个法门,「全在」,完全在於,「了他即自」。刚才我已经说了一句自他不二,这就更深刻了,蕅益大师的话。要能够了,这个了字最粗浅的说了解,这个了字不仅仅是了解的了,你这个事了得了了不了?了不了,不得了!了有解决的意思,这个了字。中国的文字很有意思,他用一个了字,了什么?了他就是自。所以他就是自。我从前不是拿那个磁石做过譬喻吗?今天不重复了。「若讳言他佛」,你很忌讳谈他佛,一谈他佛你就不高兴,「则是他见未忘」,你在见地中还有个他,你有分别。「若偏重自佛」,我就老强调自佛,那是什么?「却成我见颠倒」,我见很深,你在颠倒。

「又悉檀四益」,我们用四悉檀来利益众生,四悉檀就是世界悉檀、为人悉檀、对治悉檀、第一义悉檀,饶益有情就用四悉檀,可以利益众生。如果这四个悉檀,从世界悉檀让他「深发庆信」,发生信心,如果世界悉檀都不能使他得利,所谓为人悉檀、对治悉檀、第一义悉檀就谈不到了。这就讲极乐世界,如果是这样的话,世界悉檀要不知道,欣慕极乐、厌离娑婆这种利益你也得不到。你现在就连往生都谈不到,你还说你要能够悟入到理佛,理上的佛就要破无明,那就是地上菩萨。你连往生都达不到,你连欣厌之心都不能生,唯有怎么样?「即事持达理持」。所以我把蕅益这句话又加上另外一句话,作成一副对子,「即事持达理持」是作上联。「唯即事持达理持」,从事持开始你不知不觉达到理持,就是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这么念,这个最微妙就是你不知不觉一切都放下,只是这一句弥陀朗朗现前。这个时候都放下就是无所住,《金刚经》的话,这一念心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一声接一声相续不断,这不是而生其心吗?然而你凡夫就能达到了。所以念佛功德殊胜就在这个地方,暗合道妙。

所以以凡夫的心要入诸法实相,只有念佛最容易,其他也不是没有一个不能的,都比这个难。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种种的动乱很多,我们总之要求一个我们还能做得到的方法,做不到的、很困难的,这个时候有等於没有。所以我常常说,你得了病,你现在到美国去,那有一个专门的大夫,他给你一看就好。事实都是事实,但是我们这的病人他怎么能到美国去,怎么签证,然后还要旅费,到了美国他怎么能找到这个大夫,怎么去看?你虽然有,跟没有一样,是不是?没有一样,你是有,真有。很多法门也都是,真有,真是这样,但是这个有对於你来说跟没有一样。在美国的人还不见得都能找得到这个大夫,比我们强一些,他能找到他就治好了,他也有找不到的,还有他排得很忙的话挂不上号,就这个事情。所以这个事情就是要问一下具体情况。

即事持达理持,你就这么念的话,念到念念是暗合道妙,你就到了理持。理持就可以破无明,证无生法忍,你就是地上菩萨。「所以弥陀圣众现前,即是本性的明显」。弥陀圣众现前,不是他佛来迎,是你自己本心的明显。「往生彼土,见佛闻法,即是成就慧身,不由他悟」。所以夏老师有两句话也很好,在《净修捷要》,「托彼依正,显我自心」。藉托,靠,你跟我说我托托你,就是那个托字。托什么?托彼,极乐世界的依报、正报。所以这八个字解释这个话很好,我们把这八个字记住。托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,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,拿观世音菩萨以及七宝宫殿、八功德水等等的,这一切庄严干什么?显明你自己的心。你自己有这么庄严你不知道,这一切赞叹极乐世界就是赞叹你的心,你怎么能把它都推到他那边去?所以密宗它殊胜,你修法,你自己就是本尊。现在很多人不从根本上入手,就是要找个便宜的法,想很快成功,那只有很快成魔。

底下还是蕅益大师的话,「法门深妙,破尽一切戏论」,净土宗不是一个愚夫愚妇行的法,这个法门是极深极妙,「斩尽一切意见」。破尽一切戏论,一切戏论都破尽了,一切意见都给你斩尽,你有这些东西,你就不能很好的去信入。从前佛学院讲佛教史的一个方馨,上次在杂志上写文章,他问我,极乐世界的有到底是什么样的有?他说了两种,我没照他的两种回答,我说是离四句的有。这四句都是戏论,有是一句,无是一句,也有也无是一句,也没有也不是无又是一句。这是离开四句的事情,破尽一切戏论,斩尽一切意见。「唯有马鸣、龙树、智者、永明之流,彻底荷担得去」,只有这种大人物、大宗匠才能承当。我们糊里糊涂的认为只有愚夫愚妇去搞,还在轻视,这是什么?这是颠倒见。把殊胜的看成轻,把轻的看成好,你自己正在颠倒见中。你自己正在颠倒见中,你还在那拿大顶,头冲下,脚冲上,很辛苦。这些人才能担当,其余世间的「世智辩聪,通儒」,儒家的通儒,这些「禅客,尽思度量」,尽他去思度的这个量,尽其量,「愈推愈远」,他愈想、愈琢磨,愈想愈远,愈不能明白,「反不若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」。这就把这些通儒、禅客批评得很切合实际,他笑话那些愚夫愚妇,他反不如那些愚夫愚妇。所以印光大法师,现在很多人很尊敬,成为我们近代的三大高僧之一。印光大法师赞叹这个《要解》,他说这是《阿弥陀经》最好的一部注解,释迦牟尼佛自己亲自动手来写也不能超过,他就是这些意见。

第二是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,问:临终你见佛,你是自佛,是他佛?他这也很厉害,他说若是他佛的话,那是成了魔;若是自佛的话,你自己想出来的,既然这样你怎么能往生?这也是他设的问,也许有人这么问过他。彭绍升居士答得也很好,「自佛他佛,总成戏论」,你说自说他都是戏论,都在那开玩笑。「人我两忘」,你要修行的人,人跟我都忘了。所以《金刚经》的赞子,「断疑生信,绝相超宗,顿忘人法解真空」。人法得把它忘掉才行,你老有人法,你得两忘,人法得两忘才解真空。自跟他不是二,不二,不异就是不二,《维摩诘经.不二法门》,一切不二,你老在分别。所以我们坏就坏在第六识,第六识是分别识,种种分别。「诸佛法身,湛然常寂」。但是弥陀以他本愿的缘故,所以跟我们修的人就感应道交。也就是「即自即他」,自就是他,他就是自,本来是一体的。我们的本心和弥陀的法身本来是一体的,现在就是我们自己所谓情生就智隔,一生情念(我们这些念都是情念)智慧就隔住了,就不能了达。实际上,「无虚无实,唯一真如,周遍法界」。众生就是由於业缘,就幻有分段生死,这就是由於业力的关系,像在屋子底下搭了很多棚棚,看不见天日。你如果念得很诚恳,这些缘就清净了,这个时候把那个棚棚拆掉了,豁然见天日了,你就可以往生,往生之后你证无生忍,发明自己的本心,这也就是本来你所有的。这是第二个议论。

第三是莲池《弥陀疏钞》,「著事而迷理」,净土法门很多人是属於这类,执著这个事相,有极乐世界,有阿弥陀佛,有黄金为地,好极了,但是他不明白这个道理。这个就像什么?像小孩子念四书五经,他不懂,他就只是会背。有的人会背全部的四书五经,不明白道理的人很多。你年纪很小,智慧没有开,就只能读文章,不了解意思。「所谓终日念佛,不知佛念者也」。你整天在念佛,你不知道是佛在念,我们在念佛,正是佛在念我。这是一类。另一类是「执理而遗事」,执著这个理。什么东西都不能执著,理是好,但有人执著这个理,只承认这个理,执著这个理,把事丢掉了。就像一个穷人拿到阔人家的帐本,什么银行有多少存款,什么地方有多少股票,自己说我发财了。帐本是人家的,数他人宝,你数别人的宝贝,跟你自己有什么关系?这是什么?虽然知道「即佛即心」,佛就是心,可是你的心现在绝不是佛,你的心都被这些尘染,刚才不是说等於屋子搭了棚棚吗?拿镜子做譬喻,我们的本性如镜子明照,但是现在红墨水、蓝墨水、沥青什么都涂满了,你自心的光明就显不出来,我们看见只是红的、蓝的,乱七八糟一大堆,就是说判然你现在的心不是佛。所以「约理」,从理上说就没有可念。

再从事上说,「无可念中,吾固念之」。无可念中我就是念,所以有事有理。虽然在无可念中,我还就是念,为什么?念就是无念,又破你的情执。你说一切都无,所以这个无字他就搞错了,好像就说无相、无念、无为,很多人把这个无字就做成一个断灭的无去理解,是个大错误。念就是无念,要真是都没有了,那就是顽空,再说的不好是断灭见,不是什么都没有,空有不二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这两个不是两回事,不相异。有念和无念,有念不异无念,无念不异有念,这不就是一样的话吗?这是理事双修,又修了事,又修了理,「即本智而求佛智」。所以一句用蕅益,一句用莲池,也可以作个对子,蕅益是「从事持达理持」,莲池这「即本智而求佛智」,是一样的,这是叫做大智。

莲池大师再说,「然著事而念能相继」,执著这个事相,可是你念佛的这个念头能够相继、能够相续,「不虚入品之功」,你还可以得到往生,得到入品位的功劳。「执理而心实未明」,有的人就觉得我信了禅宗我很高,执著这个理而废其中这些事,看不起这些事,「反受落空之祸」。这几句话好,大家每个人都要很好的去衡量衡量自己。你并没有真正的开悟,你就反而看不起念佛,看不起这些,你就受到一个什么?落空的祸,那个还有入品之功,你这就是落空之祸。底下他又说,「假使骋驰狂慧」,没有开悟,「而轻谈净土,蔑视往生,为害非细」,这个害不轻。

这就是把上品的往生介绍了,而且把自佛他佛理和事做了一些讨论。所以重禅轻净。现在有的人只是重视净土,谈一点禅都不许,好像你就是背叛了净土宗,这个也过。一部佛法没有不好的,你只要能把一切好的都吸收来,都是好事。总之不要脚踩两只船,那是决定不行。什么法门都是一样,兼修都是好的,但是你脚踩两只船,那是一定要掉到水里头去的。兼修和脚踩两只船怎么分别?也不是一句话、二句话说得清楚的。

底下我们谈中辈往生,上辈谈过了,中辈。中辈,刚才说作沙门,不作沙门,这两部经不一样。所以这里就不要执著,我们要心出家。《观经》就说中辈的是出家人,咱们这说中辈的不作沙门,上辈的是。《观经》上辈没有说是出家人,她们听经的都是上辈往生,那是国王夫人,都是宫女,没有出家人。所以这个地方也不要执著,我们说的是心出家,不是这个形式,穿上什么衣服就算。现在有些出家人整个是在家,比这个在家的一点不少烦恼。你不能心出家,不能大修功德,也要「发无上菩提之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」,中辈也是如此,下辈也是如此。

「随己修行,诸善功德」,就是量力,量自己的力来修行,做种种功德。「奉持斋戒」,你受什么戒就好好持戒。有的人贪功德,说别人都受了菩萨戒,我没有受,我也要受受戒。这个就是很冒险,戒是不受则已,你受了之后破戒,罪是大极了。所以都要很务实,好好的,你是什么身分就受什么戒。蕅益大师的比丘戒就退了,他说我持不了比丘戒,退为沙弥戒。现在人家都说是大德,没有说蕅益怎么那么没出息。他是认真的,他不是贪图这么个虚名,我持不了我退,我把沙弥戒持好。你看很多经上写「沙弥智旭」,那就是他执持沙弥戒的时候。中辈者,随己做功德,要奉持斋奉持戒。斋是什么?八关斋,斋就是过午不食。八关斋戒修一天也可以,今天我受的只是一天,这一天不要坐卧高广大床,不要去擦化妆品,也不要看电视,这些音乐什么都不行,这一天八关斋戒功德很大的。这是斋。戒,居士就是五戒、菩萨戒,和尚是比丘戒、菩萨戒。

「起立塔像」,塔是供舍利的,像是造佛像。造像的开始,就是佛登天为母亲说法,国王思念佛,就用旃檀木做了佛的像。这是咱们地球上有佛像的开始。等佛从天上下来的时候,这个木头佛也出来接佛。这尊木头佛大家知道不知道,到了北京,在北海附近有个旃檀寺街,那就有个旃檀寺,旃檀寺供的这个像就是当年这尊旃檀像,到了中国来,后来起火烧了,在清朝的时候。这个像的画像还有,故宫里头有,印出来过,很庄严。这是像的开始,你要造塔造像。「饭食沙门」,供养出家人。《会疏》说,「经云:正令得满四天下宝」,你得了多少宝贝?满四天下,你把一个太阳系所有一切地方的宝都得到了,充满了四天下的宝贝都得到了,你不如请一个清净的出家人吃饭。这个清净首先是戒要清净。你看斋僧的功德多大,可是要清净的沙门,不光是身出家,也要心出家。「悬缯然灯」,缯是佛前的幡。点灯、散花,印度的花很多,就把这个花,果木园的鲜花,他们拿这个花散在佛的身上做一种供养。烧香,这我们都知道。这个花跟香很特别,一个是花,佛欢喜,鬼神讨厌。所以现在大家都是亲近很多气功师,实际是亲近了很多鬼神。鬼神跟佛法是完全不相应的事情,大家要知道。譬如这个花来说,鬼神讨厌,他对於花他看作跟大便那么讨厌。香也是如此,你点香佛欢喜,但是魔就跑了。所以这个外之中还有魔,外魔有许多,这个要有分别。你要彻底来说,他都是佛,但是平等之中有差别,差别之中有平等,不能单指一样,刚才说这一些是从差别方面说的。

下面举了例,中辈的做这些功德,「以此回向」,就拿这些功德来回向,回向到哪里?就把功德回向到愿生极乐世界。所以我们要求往生的人,就要把自己所作的一切功德来回向,集中到求生极乐世界。曾经有一个人问我老师,他说他要念准提咒。老师问他你为什么要念准提咒?他说我想当国务总理。他真念了,真当了国务总理。但是我们替他很可惜,你就求这个太可惜了。所以就是你念、你做功德,你的目的是什么?最重要是要求生。所以慈照宗主他劝人发愿有几个偈子,「持戒无信愿,不得生净土」,你持戒没有信、没有愿,不能往生,「唯得人天福」,所得的只是人天之福,「福尽受轮回」。「发愿持戒力」,你又发愿又持戒,「回向生乐国」,拿这个来回向,「如是各行持,千中不失一」,这样的行持,一千个人一个也不会丢掉,就决定如愿。所以就是要发愿。《会疏》也说,行了诸善要回向,就成为往生极乐世界的因;你不回向,那就是给你增加一些福报。像那一个,他去做这些事,他求当国务总理,他短期当了一下,那是军阀混战的时期,当了一下国务总理。所以回向、发愿不可少。

底下经文,「其人临终,阿弥陀佛化现其身,光明相好,具如真佛」。这个来迎接的,阿弥陀佛就化现他的身,这样一个化佛。这个化佛的光明相好跟真佛是一模一样,但是来的是阿弥陀佛的化身。《圆中钞》的解释,《圆中钞》是我们《阿弥陀经》的第三部注解,《疏钞》、《要解》,第三部就是《圆中钞》,幽溪大师的。他说真佛是说的什么?是说阿弥陀佛的应身,这个化身就是从应身再变化出来的,这是他的解释。《会疏》是日本人的著作,它的解释不同一点,这两个都可以并存,没有矛盾。它说《观经》里头上辈往生的,都是说的阿弥陀佛和多少化佛来接,所以他认为真佛就是指上辈往生所见的佛,从这个佛再化现的就是化佛。不过这个没有关系,法身、报身、应身、化身,这是名字上的差别,都是一体的,所以即化、即法、即报。

这里头和《观经》稍微有一点出入,《观经》中品的没有说发菩提心,而这里头特别讲了要发菩提心。再有《往生论》,「二乘种不生」,那就跟我们这个一致,不发菩提心就是二乘种性,那不能生。这个事情怎么圆融?这个《净影》,隋朝的慧远大师,《净影疏》是注疏得最早的,所以中国和日本的许多各家的注解都是尊《净影》,它有个解释,它就专为答覆这个问题。《观经》说小乘可以往生,天亲的《往生论》说二乘不得生,怎么回事?他就回答,说二乘不得生者,是从咱们这个国家走的时候的情形说的。修小乘的众生,一直是修小乘,在他临终的时候要发起大心来,就能够往生了。若果是用小心,小心是什么?就是只想到自己,我要往生,我得好处。实际上我们大家念的这个偈子,「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」,大乘心!所有的人一报身尽了都同登极乐国,是这么回向的,这是大乘心。如果你只是想自己得到好处,到临终已经证实了,要这样的话,这个人确实利他的心很少。一种就是说你应该庆幸,我自己得到好处,愿意别人也得到好处,而且是真实的。要发起利他的心,所以这个时候很自然会发起大乘的心来。如果这时候还发不出来就往生不了,说老实话。所以女人不得生,在阿弥陀佛的愿里面说得很详细,她厌离之后,她往生的时候,她就先见自己转为男身,转了男身之后才往生,在这个世界就转了。在这个世界临去的时候说的,你要是女人不得生,你要是二乘不得生。「若用小心求生彼国,无得去理」。你只想自私自利,只为个人求解脱、得好处,没有能生之理。我常常说,我愿意念佛,今生保佑我消灾免难,遇难呈祥,一切都好,死了之后还要跑到好地方,就是为个人打算,这个不能,往生不了;要利他的心才可以,才能跟弥陀的愿相应。所以这个法,我们就是为一切众生。当然小乘还是好的,我们现在不是说小乘不好,你能够真正的知苦、断集、入灭、修道,还是可以证阿罗汉。从大乘观点上说,这是焦芽败种,他发不起大乘心来。所以这样,天亲就说了,二乘种不得生。底下他又问,如果去的时候用大心,怎么到那之后他得小果,得声闻呢?《净影》它又解释,因为他在咱们这个地球上所学习的都是小乘的内容,所以去了之后先证小乘果,这个很自然。也就把这个问题,它就说了。

底下是下辈,下辈不能作诸功德,更忙了,种种因缘更差一点,但还是要「发无上菩提之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」。所以这个发菩提心是非常非常重要,你不管修什么,你不发菩提心,在大乘法中是无法相应。这样的话,「欢喜信乐」,知道这个法门,他非常欢喜、非常相信,他乐,愿意去。「不生疑惑」,这个很重要,你听了之后能信,要不疑!所以金刚经赞第一句话就是「断疑生信」,你想了解这个般若,第一是要断疑,才生信,「绝相超宗」,才离开这些相,超出一切宗,「顿忘人法解真空」,你才能解真空,「般若味重重」。他欢喜无疑,没有疑惑,这个很重要。他又发菩提心又念,这个人临终梦见彼佛也能够往生,不过功德智慧比中辈差。也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,也是念也是欢喜,从来不怀疑。不怀疑包括两个方面,一个是怀疑极乐世界有没有?阿弥陀佛有没有?念佛能不能往生?这种怀疑是一方面;还有人这些都不怀疑,怀疑自己,我这个根器能行吗?我这么念行吗?这也是疑,要把这些都去掉。所以不疑那一头,疑这一头,疑自己这一头,这都很可能最多生到边地,九品不行。

「梦见彼佛」,也能往生。这个梦见有两个解释,这两个解释都通。

一个是日本人的解释,望西是日本人,修一个楼冲著西边,叫做望西楼,他自己就自称为望西。他说「先是梦见」,临终还是亲眼见佛。而他引了《汉译》的经文,《汉译》里头三辈都有梦见之说,在他修行的时候梦见过阿弥陀佛,但是临终的时候你还真是亲眼见著阿弥陀佛,这是望西的解释。他的论点有三个,一个是彼佛有临终接引之愿,所以对於下辈也要来接引,这是一个论点,他要是不来接,他这个愿就不合了。第二个,《观经》里头所说的下品还都是恶人,恶人佛还来接;这个地方是善人,咱们不都是善人吗?你看还做功德,一点疑惑心没有,这样比他那个还水平高,佛还不来接吗?这是第二个论点。他第三个论点就是根据汉、吴两译也都是如此,上品、中品都有梦佛之说,后来佛来接,照这个说这是通的。另一说,也是日本人的著作,《会疏》。所以《无量寿经》注解日本多少种,我们中国有单行本的就只有《净影疏》这一本,这一点我们是贫乏,现在咱们急起直追,《无量寿经》。他的说法,他说像《观经》的下三品,看见地狱中火在那烧,马上自己就要进油锅了,这个时候紧张,他说在这种情况之下没有佛来接,他怎么能够有十念?就是佛来加持他,才能够有这十念。但是虽然佛来接了,因为他正在紧张,他恍恍惚惚,好像在梦中一样。这个解释也很近情理,如果不然的话,他怎么能够念?在这种情况之下。

所以这个地方的临终梦见彼佛就两个解释,一个就是说他是以前梦见,这个时候佛还是来了,还是看见了。再一个解释就是说,真是佛来接了他才能念,可是他在紧张什么的,这一切好像就不是那么明彻,就好像似梦,似在梦中。所以这个都是靠佛来接引,本人能见不能见,佛是来接了,本人不见得能见。所以有时候同一的一个情形,有的人能看见,有的人不能看见。比方现在这个梵音洞,就有的人能看得很清楚,有的人看不清楚。常来旁听的一位,他和一个党员一起去出差,到了普陀山,他是看见像就磕头,他是佛教徒,那是个党员,一律不磕头,也是个年轻人。他说到了梵音洞,他恍恍惚惚看见白衣观音,他正在看的时候,旁边那个共产党员趴地上磕头。他说你看见什么?我看见白衣观音了。他真看见了,就是同一个地方,各人根器不一样。所以在临终的时候佛来迎,你看见得清楚不清楚种种,就是现生的时候、平常的时候都有这种情况,那个人看得很清楚,他磕头了。这就很自然,你想一个共产党员,他要不是真看见他会磕头吗?他也用不著用这种话来粉饰他自己。要是个气功师你可以怀疑他,他自己来夸耀自己,这个党员一路不磕头,这时候磕头了。也就是我们说明这个恍惚,就是今生有的人还恍惚,所以临终恍惚很自然。

这个临终接引,我们这个经在讲,《阿弥陀经》也讲,还有《称扬诸佛功德经》:「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,……命欲终时,一心信乐,念不忘舍阿弥陀佛,将诸众僧住其人前」,你看他只要闻名信乐,阿弥陀佛就住在你前面,「魔终不能毁坏斯等正觉之心」,这个时候魔不能干扰你。所以有人就说,我临终见佛来接,是佛来还是魔来?你不要担心,这个时候魔不能来。《鼓音王经》它又说,「若有四众,能正受持彼佛名号」,能好好念佛,「临命终时,阿弥陀佛即与大众,往此人所,令其得见」,这是佛来接让你看见了。所以能看见并不是普通事,你看这个人老修行他还没看见,而那个人根器好,他看见了。所以就是说,到这个时候,佛的加被让都看见。

底下又做一个讨论,如来者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为什么我们这讲佛现其前,佛来接?不就有来有去了吗?现在我们就把莲池、幽溪、蕅益这三位大德,一个是《疏钞》,一个是《要解》,一个是《圆中钞》,他们的议论我们介绍一下。莲池大师说,古德都说佛是没有去来的,无所来无所去,怎么说佛现在其前?「答:感应道交」,因为我们和佛之间彼此有感有应,这个感应,能感能应,道就相交,就交通,就「不妨不来而来,无见而见」。佛虽然不要起个心,安排一些交通自己跑来,不用这种来,可是来了;无见而见,见的人也无见,也没有要见之心,而自然就看见。所以永明大师说,「知幻非实,则心佛两忘」,知道一切都是幻相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心跟佛就都忘。但是并不是没有幻相,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」,不是说诸相根本就没有,你看见这些相而不著这些相就是诸相非相。若见诸相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先说相是虚妄,我们见这些相(所以说还是先见这个相),而你非相(而不存这个相的这种知见),则见如来。所以,「不无幻相,则不坏心佛」。你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你心佛都空了,但是你不妨不见而见,这个时候我们心佛也没有坏,也就事理双融。

莲池又说,「法身真佛,本无生灭」,法身的佛无生,无生就无灭。《心经》说,「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」,没有这一切,没有生,没有灭,没有这一切。「从真起化」,法身佛是没有生灭,真就是法身,从法身他化现,化现出报身,报身再化现出应身(应化身),来「接引迷根」。这就是佛大慈大悲,从体上起用,要有体有用,佛还是要救度众生,他有他的妙用。这个是佛的本愿功德,令有缘的众生,你专心去想佛念佛,就能够在自心中见到佛来迎。你知道你见著佛,佛就在你自心之中。你知道你自心有多大?你自心遍虚空,十方的佛都在你自心里面,没有一个佛不在你自心里面,你虽然不见,还是在你自心里面。因为你专心想佛,你感应道交,你就见到你自心本有这个佛,不是佛派一个化身来迎接你。众生见有去有来,如镜中之形,镜中之形是有没有?是真有。镜子里有没有?这个比方很好,镜子照,里头有个我,这个形宛然,镜子里有我没有我?镜子里哪有我?我在这,镜子在那。镜子没有我,它现出我来了。所以我们要明白,我们学佛,佛是无尽藏,这是深入的事情,要通达这些道理之后,将来品位很高,也真能够自利利他,我们可以弘法利生,你才能够使得人真正折伏信受,这是佛法的殊胜、高明。所以就是镜子里头那个我,不有不无。它有吗?你把镜子砸了,也砸不出个黄念祖来,没有;没有,怎么现出我来?也不是没有。所以有跟没有都对,有和没有都不对,言语就不行了。所以为什么说言语道断,言语就不够用,就这么一个事情,就不够用。所以经中说,「应以佛身得度者,即现佛身而为说法」,也是这个意思。「水清则月现」,大家到北海去,水一清,水就看见月亮了。月亮也不要跑到水里头来,水也不要跑到月亮那去,然而月亮现出来了。所以在我们心中现出佛也是如此,感应道交,这是一个解释。

底下《圆中钞》就说,见佛要论感应。你平常是参禅的,或者修空观的,假定你所见的,这就是魔境。因为你修的是空,突然现出相来,跟你所修的不相应。或者是你功用很明显,你自己的心佛自现也可能,也需要观空。所以这个就是跟你修持有关,你是哪个法门。你是从空门入,一种是现相就是魔,魔来找;一种就正是自心,你也要观空,不生动摇。现在是念佛求生极乐,临终见佛,这是一种好的感应,感应道交,法尔如是。这是第二个,《圆中钞》的说法。

《要解》的说法,十万亿佛土都没有在我们一念心之外,而且我们又靠自心的佛力来接引。你看不在我们心外,不光是自,而且自心中有佛,佛又来接引我,这都是超乎情见的思想,而这是符合实际的,怎么不往生?所以自他,自力还有他力,他力还有自力。镜子可以照多少层的楼台、山水,「层次宛然」,不需要时间,先照到近处,然后照到窗户外头丁香树,然后照到那个松树,然后照到大殿,一下同时都出来了,没有先后。这样来看,十万亿佛土也是如此,就在这,一个镜子,它没有远近。「其土有佛,号阿弥陀,今现在说法」,也是如此。咱们临命终时,弥陀来接引我们也是如此。这个就是蕅益大师的说法。这些说法跟禅宗就相通,自他不二,自他宛然,光是自他不二,都不二就无差别,然而自他又宛然,有自有他。生佛不二,生佛宛然,众生就是佛,佛就是众生,这是不二。然而咱们是众生,佛是成佛的佛,生跟佛还是宛然,宛然不同。不同,本体是一样。本体是一样,形象和作用又不同。所以来迎的佛就是自心的佛,自他不二,佛也不来,人也不去,宛然现出有佛来迎,有自己往生,这叫事理圆融,事和理都在圆融。所以事理无碍,这大乘法门,有事有理。执著事,不知理,体会得很浅;只知道理,废了事,反而落空之祸。所以既要了解事,又需要了解理。

三辈往生本文介绍过了,还做了不少的讨论。底下这一段是一个特殊的,可以说是殊胜之处。它说,「若有众生住大乘者」,到了下辈之后,这一段在《魏译》本里头是分成两截,一开头前头有一段,最后的下辈里头有一段。所以古人对这已经怀疑,这样的水平怎么搁在下辈里头?《唐译》就成完整的一段。所以蕅益大师他认为《唐译》比《魏译》好。夏老师就是按著《唐译》把这两段集中,所以下面这段经文主要是《唐译》。「若有众生住大乘者」,大乘法,非小乘,大者所生,就是说普利一切众生,皆得究竟成佛。而且住於大乘,安住於大乘,这是什么水平?这个就比发菩提心还要高,发菩提心是你初发这个心,要增长慢慢之后才能说住於大乘。「住大乘者,以清净心,向无量寿」,这一大段,「乃至获得一念净心,发一念心念於彼佛」,都定生彼国。一念净心,一念的心念於彼佛都得往生。这个夏老师把它集中了,这是一个大功德。

慈舟老法师是华北三大高僧之一,现在在台湾、在国外好多是慈老的弟子,他们来信要慈老作的科判。慈老为这部经作了个科判,他这个科判,他也是独出,他的心光的流露,他提出一个「一心三辈」。一心是一心不乱这两个字,这里又有一个三辈,这是古人所没有的。后头这一段话就不属於前头,而这个里头也包括很广。所以一个大德就是这样,他提出这四个字,这里有很殊胜的内容。他这一心,可以说是别具一格,在净土宗别具一格,这里头也有三辈,这是过去净土宗可以说前所未有的这种说法。我又根据慈老这个科判,对於这段经文(因为古人没有作过注解,古人作注解的是《魏译》本,日本人、中国人作都是《魏译》本,《唐译》没有人作注解),所以这个注解就我第一次来解释。我们现在就把这一段初具的,「若有众生住大乘者」,《报恩论》说这一段讲十念往生,一念也往生。《报恩论》是沈善登对於《无量寿经》做了很多的工作,他说这是专指住大乘的人来说的。既然住於大乘,大家要知道,这就不是凡流。他就举例,指什么人?他说在「禅宗得破参」,真正的开悟,破参是禅宗真正的开悟的破初关。不过现在这个破关大家解释不同,一般解释得太浅了。这种解释比较深,破参只是破初关,就是真正的开悟,但是只是破初关。「及读一切大乘经典得解悟者皆是」,大开圆解,读大乘经典可以忽然间一下子感应道交,大开圆解,这也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。不是这样一点点看、一点点懂,又多读,增加一点、增加一点,不是那个境界;豁然开朗,大开圆解,修持要到这一步就是宗通。所以我们说法的人,你要只是按经典讲,按很多注解讲叫说通,说通不可贵,你要宗通。有的宗通之后,他没有研究这些教理,他有时候也很困难。所以宗说俱通是最好,有人称赞这是宗说俱通的大德,那就非常难得。这里头得解悟,这种人是住大乘者。这些人他不是专修净土,例如谁?例如智者大师、永明大师之类。这话很好,不过他举永明举的例子不大好,永明可是念佛念得不少,他昼夜弥陀十万声,永明一天念十万声佛号,不过意思很清楚。住大乘者,这就是禅宗的破参,教下的大开圆解这种人物,他才能住於大乘。

「以清净心,向无量寿」,清净两个字非常重要,没有这些污染、杂垢、怀疑,他是无疑、无垢、无染,很纯洁的这个心崇向无量寿、回向无量寿。这样的念,「乃至十念」,哪怕他只是十念,也就是下至十念,这第一种,所谓十念法门,「愿生其国」,这是一个类型,这样的可以生,十念。底下,「乃至获得一念净心,发一念心念於彼佛」,都得往生。十念,我们还比较熟悉,因为前头第十八愿,「十念必生」。而这个底下,他如果达到一心,一念净心,发一念心,只要念一句就行了。所以这个底下我们要研究一下。这说的是一念净心,发一念心,发一念心这是一心,一念净心这是一念,一念和一心是不是一回事?一念和一心是一回事。《教行信证》里头讲,一念是什么?是信心无二,信里头没有二,这样的心。因为一有二,二就是矛盾,就对立;无二,无二就是一念,没有二,就是一。这个一念就叫做一心,就是无二的信心,这就是一心。一心是什么?一心就是清净的报土,实报庄严土的真因。你要生到,咱们现在生是生到凡圣同居土,这是四土中最低的土。所以去了之后还是凡夫,但是凡夫他就可以不退,这是最大的恩德。这个地方他说你如果达到一心一念,你就是清净报土的真因。所以清净心向无量寿,因跟果是一致的,因清净,果就清净。这么看来,信心无二的心就是一心,也就是一念,而这个就是清净报土真实的因。也就是说往生者你是登了实报庄严土,你证的是报身佛,而且分证常寂光,分证法身。

《信心铭》里头最后的四句话,这是禅宗的祖师,「信心不二,不二信心」,就跟我们这一致。最后的四句讲了很多,他说信心是不二,不二的信心,「言语道断,非去来今」,到不二的信心的时候,你言语之道就断了,说不清楚,说不明白,离开了去来今,时间就没有差别,三际一如。所谓三际一如,过去是一际,现在是一际,未来是一际,三际一如过去、未来、现在就是一样的事情。现在科学家都懂得这个道理,爱因斯坦他们懂得这个道理,时间、空间、物质是人类的错觉。所以佛经里很多东西不好讲的,你说色即是空,这桌子空不空?现在就告诉你,你去找爱因斯坦去,他就告诉你,这是你的错觉。既然是错觉,本来没有,佛教讲因为有妄想,妄想跟错觉不正好很相当。妄跟错,觉跟想,差不多的东西。不过他们究竟还是浅,不过已经体会到这个地方。所以信心,言语道断,我们语言是不够用的。没有去来今,时间、空间,这一切物质都是众生的错觉,「非去来今」,就离开了错觉。《信心铭》的话也就表示不二的信心是不可思议。一念净信,随愿皆生,在前头提过了,前头提的是一念净信。现在我们这是「一念净心,发一念心念於彼佛」,因为他是一个不二的心,一念的时候就是所行成就了。这个一念,达到这一念的时候就有伏惑的能力。咱们不是有惑吗?惑是三惑: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,就连无明惑也能够伏。有伏惑的这个功能,所以临终正念就显现。他有伏惑,把这个惑不是给你除断,伏住,就一定往生净土。所以达到一心,有一念的净信,就是不二的信心,就可以突破这些时间的障碍,有伏惑之功,要这样来念,往生净土是必然的。

再说一心,有事一心、理一心。《弥陀疏钞》里头说我们老念,「字字分明。前句后句,相续不断。行住坐卧,唯此一念,无第二念」,不为一切所乱,这个叫做事一心。理一心他就不是这么念佛了,他是反观、体察,找我们这个念的根源,对於自己的本心忽然间相契合。这就是禅宗,禅宗说的就是参究、参禅。古时候没有参话头,后来变成参话头,然后这一句把它突破,突然间相契,自心的本明就显现,这就叫做理一心。一心和理一心,咱们这说一念就是一心,发一念心念於彼佛这个功德。现在我们这个地方说的究竟是理念是事念?这个所谓要说念佛这一念,就指的你念这一声南无阿弥陀佛,你念十句(十声)就是十念。在《观经》说,五逆最后就这么念十句南无阿弥陀佛,他就念念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,就往生极乐世界。所以彭际清说,你这个十念是十声,临终的时候哪怕你只是念一句,你真正的回心了,彭绍升说真正的回心、忏悔了,用这种不乱的心、清净的心,哪怕只念一句,没有不往生的,佛的本愿力故。这是彭绍升说的,十念一念,连一念都可以往生。十念,《观经》的例子,五逆的人念十句往生了。

《疏钞》对这个解释很深入,他说是念一句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,为什么?因为这时候这个人念佛他已经到了理一心。你看,这个五逆十恶的人,刚刚要入地狱,可是别人告诉他你念佛,他相信,他念,他这时他念佛就是理一心。所以佛法不可思议就是在这,它不是像我们这个要讲资历的,要讲实际的。这个事咱们设身处地的体会一下,看那油锅在炸人,惨不忍睹,底下就是我,炸的就是我,我就要进去了,现在有一个方法,念佛,不进去了,到极乐世界,这个人他念的心情是怎么样?他任何什么思想都没有了,头一个他不能进油锅,眼看著就进去。现在咱们,离开我们稍远一点我们就醉生梦死,其实就在你旁边。你要真把这个信了之后,你看看,你念念试试。所以他这个念就是理一心,理一心是什么?一切放下。一切放下,你本心就是妙明真心,就是佛性!杂的东西放下,不就是本体显露吗?所以一声佛号一声心,句句是理一心,句句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,十句就往生,理一心的功德!所以渐法、顿法,这个顿法就是如此,这就叫做顿。你这悠悠忽忽,你修多少辈子,一辈子修,下辈子再来,接著再多念一点佛。我常常说,那个开水,你还没开端下来了,明天又煮,煮一万年它也不是开水,从来没开过。你开一回之后,它凉了也叫凉开水,你要开一回。所以我们修行的人要开一回,你把水煮开一回,你不开一回总是骗人,实际是骗自己。事一心虽能够灭罪,力量差,要念很多才能灭很少的罪。至心念佛就是理一心,这个心要是一明朗,妄就是空。所以千年的暗一灯就破了,这个暗室,一千年都是黑暗的,灯一著黑暗就去了,不需要一千年才去,当下就去。所以《观经》的至心就是说明理一心的心,就是一心的功德。这一段我们就说明这一念的净信,这个信心的功德,念到一心,这个一心的功德,一念的功德。

所谓至心,再解释一遍,我们讲过多少次,就那过河的,后头追兵来了,别的都不想,就想怎么过河,我脱了衣裳还是不脱衣裳,脱了衣裳他又马上追上来怎么办,不脱衣裳在水里怎么办,你想的就是这件事情,怎么渡河,这叫至心。这么念佛的话,你要始终相续至十念,乃至於就是一念,都能够得结果。因为这样的念是暗合道妙,巧入无生,不需要你懂得这些,自然而然你就合乎这个妙道,你很巧的入到无生里头来了。所以五逆十恶临终念佛,一念也可以往生,这就显弥陀的不可思议的本愿功德。这是法藏比丘五劫在那思惟,想出一切一切的这些愿,度生的方法,我们称为大愿之王,而只有这个方法,众生才能出生死轮回。尤其是现在,现在还要能闭关多少年,这么去修的人太少了,这么忙、这么乱还要想出生死,求生净土,不可能。称名就离开妄惑,可以入理一心。因为你一契理的话,一切罪都消灭,那就是地上菩萨,不可思议。

底下再讨论一个问题,有的人他就听说十念,一念也行,他说那很容易,只要等临终我去念十念,下定决心。这个想法是不行的,你要是平常没有修持,你临终怎么会能念得出十念?临终为什么肯念?《弥陀要解》说,没有平日的功夫,不会有临终的十念或者一念,这都是多少的原因才有这个。怎么念?下面这一段,「现前一句所念之佛,亦本超情离见」,你不用再说玄说妙,说这说那,都用不著。「只贵信得及」,你真正能相信,这一句就是一切法门,也就是一切咒,就是一切一切的戒律,一切一切的善都在里头,「守得稳」,不为外面的邪风牵引,「直下念去」,就这么所谓直念去,就这么一句一句这样念。「或昼夜十万,或五万、三万」,你看蕅益大师这个数,最少是三万。现在我把它降低了,我说念一万,连一万也不肯念,那就不好办了。这是个真的,我们又想得点结果,又不想用功,换句话说,这就是自己骗自己,没办法。「以决定不缺为准」,既然定了之后,就是一天也不能缺。「毕此一生」,这一辈子绝不改变。「而不得往生者,三世诸佛便为诳语」,如果不得往生,三世诸佛都是诳语。当然这个里头有前提,你是信愿持名,你真是正信。你这念的只是想求你气功,现在这个外道他有时候飞,他说你想飞的时候,他们本来也有咒,后来他们就念观世音菩萨的《心经》,「揭谛揭谛」那个咒,比他的咒好,他就念它这个咒,他飞得是快了。但他只能够飞,那个咒的功德他得不到别的,因为他求只求这个。所以这个必须是信愿持名,你一定往生。

他又说,如果要一心不乱,也没有别的办法,要用数珠,要用念佛珠。所以有很多人不肯用念佛珠,觉得什么,不知道念佛珠有很大的好处,它能够提醒你。所以说若要佛不离口,先须珠不离手,这都是我们确实做功夫的一些办法。「久久纯熟,不念自念」。你要念熟了之后,不需要我现在要来念你才会念,自然而然。这种境界很多人有,不念自念,真实用功的人都有。但是就是不经常,偶尔出现这种情形,差不多都还有,不念自念,经常那就好了。到了这个时候完全是不念自念,你记数不记数就没有关系,拿佛珠不拿佛珠都没有关系了。如果一上来就要圆融、就要破相,「总是信不深、行不力」。所以道绰说,「若始学者未能破相,但能依相专至」,有极乐世界,有阿弥陀佛,你专心至心的去念,你不管它破相不破相,「无不往生」。你不能破相,你水平低一点,但是你真正念的话,你暗合道妙。这就把主要的,这种念得很少而能够往生的功德,由於一念,这是理一心,这里做了解释。

十念,刚才一念,每念都是,十念有两种,在实际修持中,十念有两种。一种就像《弥勒发问经》,我们过去讲过,那是菩萨念法,那样的十念凡夫做不到,我们就不说了,以前也讲过。再一种十念法,就叫十念法门,就十口气,这也说过。这两种都是平时修的。再有就是临终你能念十句,乃至於念一句,都能够往生。这就是「住大乘者,以清净心,向无量寿,乃至十念,愿生其国;闻甚深法,即生信解,乃至获得一念净心,发一念心念於彼佛」,这是为因。结果,「此人临命终时,如在梦中,见阿弥陀佛」。底下,我们就要解释,「如在梦中」。如在梦中,因为这是一心三辈,所以这个如在梦中我也分三辈来讲。这个没有前人可参考,因为前人没有做过这个工作。这个一心三辈中当然也有上中下,上辈者是什么样?上辈者生死之情早已经尽了,没有什么叫生死了。「凡圣体空」,禅宗,圣凡的差别没有了。明明都认识到佛是没有来去,明明知道佛没有来去,何以见佛来?见佛来,佛也是没有来去。「了达生死本空,而现往生」,虽然生死都空,还现往生。「舍此生彼」,舍掉了咱们这个世界,生到极乐世界,也如同於幻梦,所以说如梦中。这就是一心三辈中上辈的如在梦中的解释,无来去而见佛来,无生死而现往生,一切一切都是如同幻梦。永明大师说,「建立水月道场,大作梦中佛事」,作一切佛事都是梦中佛事,也就是这儿的如在梦中。此是如在梦中的第一解。中辈的呢?中辈也了达这个世间都是有为法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因此对於这个世间的一切有为毫无留恋,什么妻儿子女全无留恋,看到这种临死的爱别离苦,如在梦中,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,这一心三辈的中辈。第三种就上次那个解释,「彷佛似梦」,因为水平不大够,这个时候看见佛来,这个心不十分明朗,有点恍惚,如同梦中。所以这个如同梦中,这种就低了,这是一心三辈中的下辈。如果没有慈老这个科判,这种做成三种解释,胆量还不见得够。因为他有了一心三辈,你必然要对於如同梦中应该有三种不同。「定生彼国,得不退转」。

所以咱们这里头讲了两种往生,一个是三辈往生,一个是一心三辈。这个里头,前头三辈往生的,「皆由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这是本经的宗;后头,「一念净信,一念往生,皆由一念」。一念是什么?是实相。前头的往生合为本经之宗,所以往生。现在我们这一念净信,一念往生,这样而往生的,一念是什么?一念是实相。实相大家忘了吗?实相是本经的什么?本经的体,本经以实相为体,一上来概要就讲实相为体。这一念的净心,所以念的这个时候就都是理,这是一念不二的净心,整体就都是菩提心,这已经去了。念於彼佛,他就是是专念。所以你看起来在一心三辈之外又有这么个一心三辈,但是他同样还是说的本经之体,也就是菩提心,也就是专念,所以还是相通的。

再底下,所以佛陀慈悲。《法鼓经》说,「若人临终不能作念」,有这个情况,你临终痛苦或什么,你念不成佛了。不出声,不要紧,可以默念;念不了六个字念四个字,四字念不了可以念一个字,有的人他不能念就手写,写佛字,都行。《法鼓经》说,你不能作念,你只要知道彼方有佛,你一心只是想往生,也可以往生。所以佛是大慈大悲!这个时候你不是不想,你力量不够。你有这个力量,不念,也往生不了。你力量不够,你尽了你的最大努力,如来悉知悉见。不会因为你条件不行,不是看你的条件,看你的发心。你真正是想去,忆念彼佛,愿意来。我想去是做什么?我愿意早日去实现我度生的愿望。我们谈度众生,他说你自己还是糊涂虫,怎么度众生?自己在水里头一头出一头没,你救谁?你自己还等人救。往生之后你才有能力去度众生,我们就为实现这个愿望求往生,这是大乘心。不是求自己我这辈子要好,下辈子也要好,我怕苦,我得永远不苦,我逃难。好像是打内战,跑租界去,我就保险了。要用这种心求阿弥陀佛,我说你还不行,你还不能来,你这个心不是净土众生的心。「当知如来有胜方便」,这是《安乐集》道绰大师的话,「摄护信心。谓以专意念佛因缘」,只要你专意在念佛,「随愿往生」。所以就是说主要看心。

底下是「往生正因」,「往生正因」它补助了这个三辈九品。当然另外还有一种,后头要讲,这种也可以先提一下,就是不到三辈九品的还有两个,还有边地,智慧不够,但是还是修善、念佛,这种人可以生到边地,忏悔,然后能够见到佛,以后再讲。但是除了三辈九品,这些修持、这些品位之外,往生的一些因,在第二十五品又给罗列一下,这些都是在《魏译》本里头所来没有的。这个里头,今天我们只要讲一个问题,往生正因,第一类的正因就是,「复次阿难: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闻此经典」,此经典,什么经典?就是咱们这《无量寿经》。现在在台湾有人一天念十二遍,我们应当向海岸那边的同修致敬。现在说老实话,是北京的最不行,南方比北京又好一些,海外又比我们更好得多,人家是真在用功。「闻此经典」,就是《无量寿经》。「受持读诵」,受是信受;持是接住,奉行,修持;读诵,读就是念,诵是背。背《无量寿经》的人很多很多,过去我们有几个很宝贵,现在在国外能背的人很多很多。「书写」,写这个经;「供养」这个经,你把经摆在佛桌上,跟佛像一样去供养。在日本《法华经》就是受尊敬的,你随便走走去看,「南无妙法莲华经」石头上刻著,就是供养这部经。如果对於这个经典你能够受持、读诵、书写、供养,「昼夜相续,求生彼刹」。所以在往生正因之中,头一个正因单提这一条,而这种往生的时候,是「如佛色相种种庄严,生宝刹中,速得闻法,永不退转。」这就是上辈的情况,而这个情况、这个正因之中单独提出《无量寿经》,这点很值得我们大家重视。

善导大师说,「如来所以兴出世,唯说弥陀本愿海。」一切佛为什么要出现於世?为什么到世间来示现舍兜率、降王宫、出家修道,然后树下成佛、转法轮、降魔等等等等的。出现於世,唯说弥陀本愿海,这个唯字很厉害,唯独就是要说,要说阿弥陀佛本愿之海,唯一为了这个事而来的。善导大师,日本人对他是恭敬极了,咱们中国记载错了,说他是自杀,说他念著佛跳树,这个就是弄错了。道宣的记载很清楚,那是问法的人,问法的一个青年人跑去,善导正在那说开示,他跑进来问善导,他说我们在临终的时候就念著佛死能往生吗?善导说可以。他就听这个话,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出去出了庙门,爬上柳树,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就摔下去了。是问话的人,后人记载成是善导大师爬到树上摔下去了,这个事情就是对於善导有点抹黑。有解释也都解释不圆,不是他的事情,记载的错误。你想道宣那个时候,跟善导同时,而道宣是律宗的祖师,都是讲真实的,不能有妄语的,他的记载能有错吗?所以我们对於善导,因为这样就不大恭敬,而日本人恭敬极了。像莲池大师都承认善导是弥陀的化身,莲池说就算他不是弥陀化身,他必然也是观音、势至、文殊、普贤之流,同等人物,所以善导大师的话我们要重视。

如来之所以出兴於世,就是说弥陀本愿之海。那说弥陀本愿之海的经是什么经?不就是我们这本《无量寿经》吗?当然它不止一本,我们一共是九本,但是九本里头能把弥陀愿都包括进去的只有这一本。别的这个愿里头,像《魏译》本虽然很多,它有的重复,实际不足,还有缺陷,国无女人、莲花化身它都没有。所以现在就是说我们这本经就很重要。弥陀的本愿就是要说这个法,而且弥陀本愿之中是什么愿?就是第十八愿「十念必生」。前头我们讲了十念必生,你做得到,十念法,你就念十口气,谁不行?但是这个是你许多的工作,许多许多的事在那,没有时间。你是成天在那玩,你十念法,你决定往生不了。你这别的时间都有更重要的事情在做,或者你在弘扬其他的,有许多许多工作,你十念法可以。为什么十念法可以得到往生,就可以得到不退转?刚才我们讲了一些,这就是理一心。现在再补充一句,比较好懂一点的,也是蕅益大师的话,你念佛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。你念佛,名以召德,万德洪名,你叫什么名字来什么;换言之,你念这个名字的话,阿弥陀佛的万德都到你心里面来了。所以就全摄佛德成自功德。如何下手?下手你就从事念开始,拿著佛珠念。刚才,蕅益大师那个高;我说,或者念一万。一万大家念不了,你先从一天念一串开始起,一串一百零八粒,你慢慢增加,你总要进展,是不是?只要你相续不断,坚持,尽你最大的努力,这一点必须要清楚。我们说怎么往生,如来悉知悉见,不能骗人,你要尽了你的最大努力,决定往生。依如来之教,如教奉行,尽你最大努力。你自己放弃,自己就在那跳迪斯可,自己在那还去吃馆子,为这些事情耽误了时间,你这个功课做得不够,那就是不能原谅,你自己主动的把时间抛掉,没有办法。但你只要不按这么做,如来悉知悉见。所以从事持达理持,达理持那一念,念念有无量无边功德。

所以这个事情,不光是咱们这部经的一个核心,是整个佛教的一个核心,今天我们谈这个话。整个的佛教,佛就是要说的这个净土法门,弥陀本愿之海,弥陀本愿之海就是咱们这部经;本愿之海最核心的核心,就是第十八愿十念必生。念为什么这么殊胜?佛的功德就成了你自己的功德。你怎么下手?你就事念,就南无阿弥陀佛,你不管它破相不破相,理一心不理一心,什么般若都不管,你就这么念,老实念佛就这个意思。就老实念佛,大家都不肯老实,你就老实念就行了。所以一部佛教主要也就是这。今天我们就圆满了,就到这,谢谢大家。

资料恭摘:无量寿经(大经解)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(第二十七集) 1991 档名:51-001-00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