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佛网
念佛网
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
主页/ 入门知识/ 文章正文

净土法门法师:幸福美满的晚年

导读:净土法门法师:幸福美满的晚年 净空老法师讲述 2002/11/25 澳洲净宗学院 诸位同学,这些年来各地的同修们,有很多人关心弥陀村,对于这个想法非常的向往,常常有人来问。今天我...
净土法门法师:幸福美满的晚年

净空老法师讲述 2002/11/25 澳洲净宗学院

诸位同学,这些年来各地的同修们,有很多人关心弥陀村,对于这个想法非常的向往,常常有人来问。今天我们趁这个机会,给诸位做个报告。

弥陀村这个想法的起源是在一九八三年,我第一次应旧金山同学们的邀请,在那边做七天的讲演。讲演的地方是当地一家老人公寓,甘老太太就住在这个公寓里,以后金定洲先生也住在这个公寓里面。甘老居士是我早年的护法,早年我在台中求学,在台中住了十年,她照顾我的生活,十年如一日。我对她非常感激,她是在今年往生的,九十多岁了。那个时候她邀请我到他们老人公寓,在老人公寓里的一个大厅,借那个地方开讲。

我参观了这个老人公寓,听说这个公寓是犹太人办的,一共有四百多个单位,每一个单位的面积大约是十五坪(台湾人讲坪数),一坪是三十六平方英尺,这个面积大家就很清楚了,并不大。它一个单位有一个客厅,有一个小厨房,有个阳台,有一个套房。住在这个公寓里面的老人,大多数是单身,也有夫妻一起住在里面,两个人住的。所以我估计这个公寓居住的人数应该是五百多人,不到六百人,五百多人。我们在这个地方讲演非常欢喜,所以我当时就想到,往后佛教的道场就是这个形式。旧金山这个老人公寓好像是七层的建筑,面积也相当大。它还附设一个幼儿园,这些犹太人聪明,使居住在公寓里面的这些老人,每天都能够跟他的儿孙接触。他的儿子、媳妇上班的时候,把小孩送到这个幼儿园来,这些小朋友下课的时候会敲他们的门,看看他们的爷爷奶奶,在一块欢聚大概十几分钟,上课了,他就要到教室去了。所以老人有温馨,也不会劳累,每天都能够见到家人。想法周到!我看到很欢喜。

一般住在老人公寓,美国政府都有津贴。他们不是美国公民,也都是美国永久居留,所以美国政府都照顾这些老人。加州比较富裕,大概每一个老人一个月可以领到五百美金的生活费用,在物质生活上他们无有忧虑,生活非常安定,所缺乏的是精神生活。因为今天的社会,诸位都晓得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,居住在同一栋老人公寓里面,这么多人,四、五百人,来自不同的国家。我们知道美国是接受全世界的移民,住众来自不同的国家,来自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宗教。当时我们在老人公寓里面讲演佛法,听众大概有一百多人。在我想是这个公寓里面居住这些佛教徒他们来了,还有当地一些佛教的信徒,这些人的亲戚朋友。我这是第一次到美国,第一次在美国做佛学讲演的活动,往后的规模就愈来愈大了。

这是头一次我所接触的环境,使我感想到这些老人应当有精神生活。他们自己一生事业也完成了,儿女都大了,一切都放下,现在住在这个老人公寓安享晚年。物质生活条件没有问题,无忧无虑,精神生活非常贫乏。许多老人吃饱之后,没事情做,在阳台上晒太阳,我们中国人所谓坐吃等死。老人公寓几几乎乎每一个星期都有人生病走了。在这个餐厅里面,几乎常常看到这个座位上那个人没有了,走了。这些事情,我们想象当中,给老人是很痛苦的打击,在佛法里面讲这是精神上的折磨,看到一个一个走了,不晓得到哪一天轮到我自己了。所以他们面孔上没有笑容,没有欢喜,这是我们看到很难过的。

即使是有宗教信仰,像我们佛教的这些法师或者大德居士,到这个地方来跟佛教徒谈谈佛法,在一块儿共修,一年当中有几次,而且时间都很短。我在那个地方讲一个星期,算是长的,希有的因缘!一般其它的宗教,牧师、神父到那个地方去传道,带着大家一起祈祷,只有几个小时,一个月难得有一次。所以我就感到老人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还要重要,物质生活再丰厚,他活的是富而不乐,没有快乐;如果精神生活丰富,物质生活贫乏一点,贫而乐。诸位想想,富而不乐,贫而乐,这两种你会选择哪一种?我相信聪明的人一定会选择贫而乐,生活的快乐,这个重要!

所以我就想到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所讲的“幼有所长,壮有所用,老有所终”。我多年在讲席里面常常提到,中国人传统的理念,青少年的时候奠定福德的根基,所以管教很严。中国人传统的教学理念,《三字经》上都讲到,首先肯定人性本善,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。佛法里面首先肯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既然有佛性,他都能够作佛,基本的理念。一个人能不能成圣成贤、成佛成菩萨,关健在“缘”,遇缘不同。缘里面最重要的是教育。换句话说,你有没有机缘受到好的教育,关系你一生,这一生的幸福;关系到转迷为悟,转凡成圣。教育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大事业,中国人聪明,古贤先贤都知道,这些从事于政治,现在人讲政治家,古时候讲圣王明主(那个明是光明的明),明主圣王他们知道“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”,所以教育是一生一世的。

儒家讲的,开始从胎教,母亲怀孕就教他,还没有出生的婴儿。怎么教法?思想要纯正,言行要端庄。为什么?你起心动念、一举一动影响胎儿。所以邪思、恶念不能有,起心动念纯正,言语动作要守礼,希望给这个婴儿有最好的影响,正面的影响。这是真正爱护自己的下一代,保全下一代。出生之后,他眼睛张开了,他会看;他的耳朵,他会听;父母就是他的榜样,就是他的典型。所以父母在儿女面前,言谈举止都不能离开道德,都不能离开礼义。小孩还不会说话,让他看,这个样子把仁义道德灌输在他的心灵里面,在这个地方养他的“童蒙养正”,在佛法讲的是养他的正知正见。父母这是他的责任,要养他的儿女,教他的儿女,怎么教?以身作则。所以在儿女面前要特别端庄,不能够随便,这是教他。

到渐渐长大五、六岁了,可以上学了,则交给老师,老师跟父母两个人密切合作,把这个小孩教成人。老师的一举一动是学生的模范,学生的榜样。老师教学生孝悌忠信,特别着重在孝悌,教导他知道父母的恩德。父母教导儿女,教导他要尊师重道。这个要第三者教才好教。做父母的人:我是你的爸爸妈妈,你要孝顺我。儿女反问你:我为什么要孝顺你?所以这个话父母说不出口。谁说?老师说,老师是第三者说。老师对学生说:我是你的老师,你要尊重我。这个话也说不出口,这个话要父母教。你看看老师跟父母密切配合,青少年才真正懂得孝道,才真正明了师道。世出世间的大道是建立在孝道跟师道的基础上。你看佛法“净业三福”是根本的根本,一开头头一句“孝养父母”,第二句就是“奉事师长”。你想想,这样奠定一个人德行的根基。德行一定从小奠定,如果小的时候疏忽,长大了没有办法。为什么?他染上很多的恶习气,非常非常不容易。

所以教一个人,一定从小教。父母懂得,又有好老师能够密切配合,这个缘好!这种人纵然不能成为大圣大贤,不失为正人君子。在佛法里面讲,他在这一生,他不会做恶事,他是善人,他是贤人,这种人将来不失人身,这是最低的限度。如果遇到更好的增上缘,老师、同学、善友、善知识,他可能破迷开悟,他可能超凡入圣,这是善导大师常讲的“总在遇缘不同”。能给一切众生做最好增上缘的,这个人功德可大!哪些人?那就是中国人常常赞叹仰慕的古圣先王。从前帝王都称为圣人,真的,哪一个朝代开国的帝王,确确实实是圣人。“圣”这个字是什么意思?对于宇宙人生真相通达明了,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明白人,不胡涂,所以他的教化是成功的、是圆满的,是对一切众生带来真正的幸福美满。得到人民的敬爱,不是没有道理,这个里头一丝毫的勉强都没有。

所以从小奠定德行,再长大,成就学问。亲近老师的时候还没有成年,大概在十二岁之前是以道德教育为主。六、七岁开始教他读书,所读的经论,只教读,不讲解,就是天天教你读,读遍数。老师启蒙就是教句读,教你念得很熟,统统都能够背过。因为这一个阶段,人生这一个阶段记忆力最好,要发挥你生理上的特长,应当要记住的东西,在这一个阶段里统统教你把它记住,一生一世都不会忘记。所以小学是背书,没有讲解的。小学学礼,道德落实在礼节里头,所以小学生学礼。学唱歌,歌词就是诗词,诗词是教小学的标准。孔老夫子,你看看他所删订的《诗经》,标准是什么?思无邪,“诗三百,一言而蔽之,曰思无邪”,使他有娱乐也很活泼,没有邪思,起心动念都正,纯正。父母师长给他做的好榜样。

到十三、四岁智慧开了,他应该记住的东西,那全都背过了。十三、四岁是进太学,中国古时候的教育只有两个阶段,小学跟大学(太学就是大学),没有中学。小学里头是童蒙养正,太学里面就是完全讲解、研究、讨论,所讲解研究的东西就是你从前所背过的东西。所以上太学也很自在,非常快乐,不要用书本。哪里像现在读书的时候,参考书籍一大堆,累死人,那个读书苦!古时候读书乐,他小时候都背过。上太学,听老师讲解、研究、讨论,不用课本的,老师也没有课本,老师也背过,跟你讲哪一篇,譬如讲《礼记》,讲“大学”这一篇,甚至于讲第几页第几行什么字,大家都清楚,统统背过!中国古时候不是没有科学,有!所有的这些书本,不管是哪个地方刊印的,每一面十行,每一行二十个字,统一的,没有标点符号。所以说第几行第几个字,不管哪个地方印的书,古时候印的、现在印的都一样,统一!不像现在,现在很麻烦,每一家出版商书店印的书,页数行数都不相同,带给学习的人很多困难。诸位你现在看《四库全书》,我们教室里头有,你看《四库全书》每一面十行,每一行二十个字,统一,这就是科学。

所以老师带学生,大概一个老师只带十几个学生,为什么?学生再多了,老师的精神体力照顾不到,所以小班制。给你开这个科目,开《论语》、开《孟子》,学习期间大概一般都是三个月,不会超过半年的,一个科目。他是一个科目、一个科目,不能同时学很多的科目,为什么?你会分心,你的精神意志不能集中。所以开一个科目是我在这一段时间当中,只想这个科目,只想这个科目里面的内容,精神意志统统集中。这个教育方法好得不得了!

佛法也是如此。这个道场很大,出家在家修学的人很多,佛法一开端也是背诵,你所修学的经典都要背熟。你上讲堂里面,讲堂里头没有用课本的,这个我们可以从古代变相图里面能看到。你看祖师大德讲经,主讲的人坐在上面,听的人都在下面,一个个,你看到有哪一个人拿书本、拿经本的?没有。这一部经,譬如我们讲《弥陀经》,《弥陀经》你不能够背诵,你没有资格进讲堂。大经就更难了,《华严经》那么大,《华严经》不能背诵,你没有资格进华严讲堂。不像现在,每个人都有经本,在从前哪有这么大的福报!

古时候没有印刷术,经本从哪里来?经本是手写的。学经的人到哪里去学?藏经楼去借经本,你自己抄,你自己手抄。你自己要不肯手抄,那你就得不到这一部经,你想学哪一部经,你就抄哪一部经,藏经楼给你提供原始的数据,你自己去抄。印刷术的发明在宋朝,木刻版本这种方法是宋朝时候发明的,宋以前全部是手写的,叫手卷。宋朝虽然发明木刻的印刷(木板印刷),很费功夫。我们知道这一卷一卷,大概一卷短的十几页,长的五、六十页,超过一百页的很少。印刷工人一天能够做几卷?你讲这个生产的速度,现在诸位到金陵刻经处去看,它那里还有木刻的印刷,一个人一天大概只能做四卷。你就晓得印刷的艰难,经本很不容易得到。

即使到清朝末年、民国初年,一般真正读书人或者是出家人,他们学习经典还是用手抄。我这个年龄初学佛的时候,也是抄经。那个时候在台湾,台湾书店没有佛经流通。台湾印经,在我那个时候好像只有三家印佛经,数量很少,价钱也很高。台中有个瑞成书局,台南有个庆芳书局,台北有一个台湾印经处(朱镜宙老居士主持的),三家!得一个经本好不容易,数量又少,种类又少。有些我们想读的经,他们没有,只好到寺庙藏经楼借藏经来抄。藏经不拿能出去,只有利用星期假日到那边去抄,不是容易的事情。所以你要勤学,要好学,你才会有成就。这是讲儒、佛教学都一样,学问知识怎么成就的?很辛苦!哪里像现在,现在人福报是真大,真的是心想事成,想什么有什么,但是他不用功。古人要看到今天这个现象,叹息!他们想学,得不到,你们垂手可得,不肯学,都是遇缘不同。

学成之后,大概成年了,二十几岁了,你看道德有了根基,学问也成就了,都是古圣先贤的大道。聪明根性利的人,十几岁就参加考试,考秀才。秀才、举人、进士,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学位。这个学位是国家承认的,社会承认的。你考取这个学位,在古时候叫功名,现在人叫学位,就好像学士、硕士、博士。秀才是学士,举人是硕士,进士是博士(最高的学位)。所以国家的学位分三等,现在大学里头也是三等。你考取之后得到社会的肯定,国家的肯定,国家就希望你出来为社会大众服务。你要是乐意为社会大众服务,多半都走参政,从地方官员做起。十几岁在从前做县市长的很多,二十几岁不到三十岁做省长的很多,真能办事,真能够办好事!真正是青年才俊,这样培养的。所以二十岁之后,大概到六、七十岁,为社会服务,为人民服务,为国家社会人民造福。

到晚年退休之后,享福。他享的什么福?享的是他造的福。所以这些读书人,他们真的有智慧、有德行,他希望自己将来晚年过什么样的生活,他现在就要造福,要把社会大众教好,他晚年才有福享。他教的是什么东西?孝悌忠信礼义廉耻,学的是这个,一生行的是这个,教化众生、教化社会也是这个,他晚年当然享福,儿女孝顺,晚辈孝顺,得到社会青少年的孝敬。佛法讲得很明白,“如是因,如是缘,如是果,如是报”。古时候有,朝朝代代都有,现在没有了。现在为什么没有?没人教了,从小父母也不教了,老师也不教了。我这个年龄沾到一点边缘,小我三岁的就没有了,这个教学就没有了。所以我受到这一点教育,我的弟弟就没有受到了,他小我六岁,边都没有沾上。我这一点孝亲尊师的理念,从小父母教的,六、七岁上私塾,老师教的。我在私塾里头大概只念了半年,一年都不到,这是接受中国真正传统的教学。大概是半年以后,私塾就没有了,就改成学校,那个时候叫短期学校。

政府规定新的课本,从前私塾里面教四书五经,我还没有念过四书五经。我记得我上私塾的时候,念《三字经》、《百家姓》、《幼学琼林》,念这些东西,天天背,天天念,天天背。老师教导洒扫应对,教怎样奉事父母,怎样对待兄弟姊妹,怎样与邻里乡党相处,讲这些东西。他的中心教学的原理原则,就是“孝悌忠信礼义廉耻”,八德!但是改成短期学校,这些课程就没有了。念的课本好懂,“小狗叫,小猫跳”,教这些东西,是很好念,但是这一生当中没有用处。年轻的时候哪里懂得,到现在年老的时候才知道,才知道民国成立之后,这些教科书所学非所用,私塾里面那些老东西,一生受用不尽,晚年享福。

我们看到现前这个时代,人口老化愈来愈严重,年轻人不愿意生儿育女。为什么?感觉太麻烦,所以造成这个社会现象,出生率降低,人口老化不断在增长。所以老人福利事业是今天全世界每个国家地区都非常重视。虽然重视,一般主政的人、办事的人他自己没有老,他不知道老人的苦处,他给老人设想的不周到,只想到照顾养老,只养他的身体,物质生活照顾到了,精神生活这一方面疏忽了,他没有想到。

我在新加坡有一天访问一个天主教的养老院,天主教的修女们(院长是修女,里面工作人员几乎都是修女)很有爱心,很慈悲,我们见到之后很佩服、很尊敬,真的是尽心尽力照顾,有爱心。我跟院长说,我说:他们的精神生活,你们是做些什么?她告诉我:天主教办的有很多学校,有小学,有中学,经常有这些学生到老人院来访问,表演歌舞,跟老人来共享娱乐,但是老人不接受,不喜欢听。她把这个话告诉我。我说:对了!不但这个老人不愿意听,今天小孩唱歌跳舞,我也不喜欢听。她就很奇怪,她说:这是什么原因?我说:时代不一样,我们这些人听到现在这些新的,这些像DISCO这一类的东西,我们看到厌烦、讨厌!她说:那怎么办?我说:如果你要把四、五十年前那些老歌拿出来表演,我们会鼓掌,会欢喜。为什么?让我们回忆那个时代。她懂得了。我说:你去找老歌。表演的东西,你找老的电影,四、五十年前老的电影,你来放,保险他们感激你,能够引发他们那个时代。

他是什么时代的人,你要用什么时代的东西去供养他。中国人祭祖先,古礼祭祖为什么用笾豆?今天讲笾豆大家不懂,笾豆是餐具,古时候没用现在这种精致的这些餐具,那个餐具是什么?用木头做的,竹子编的。为什么用这个?他那个时代用的,你用他那个时代用的,这是对他的尊敬。用我们这个时代用的,他看了难过,“我们用的餐具不如你”,看到会难过,你用他同时代的,他欢喜,表示对他的尊敬。这个修女明白了。我说:儿童表演,为老人表演,应该特别去练习,把这些老歌去练几首,到这个地方来唱歌给这些老人听,我相信老人一个个非常欢喜,喜欢这些小孩。这才懂得!所以尽量去收集老歌,收集老的影片。如果有这个机会请地方歌剧团来表演,像中国平剧、地方戏剧所演都是古老的这些东西,这个是老人很喜欢。

要懂得养老,要养老人的心,要养老人的情绪,这个重要,让他开心!你们现代这个东西,他看起来看不惯。你在他面前表演,他厌烦,他怎么会有笑容?演完之后,拍几个手,面孔一点表情都没有,拍的掌声也不响。我说:你们是不是这样?她点头,没错。你不懂老人的心理,你不懂得老人的需要。所以我到老人院去访问,给这里面这些负责的人员、她们的院长,给她很大的启示。注重老人的精神生活,这比什么都重要。所以文艺的演出不能没有,而且要常常有。同时要多跟老人交谈,他喜欢什么,我们找什么来表演。你自己主动安排,你不跟他们商量,没有去问他们,很难!你跟他们永远有隔阂。所以老人院的负责人要把老人看作是自己的父母长辈一样,常常跟他们谈话,常常去询问他们,想听一些什么?想看一些什么?想知道一些什么?满他的愿望。家人父子欢聚一堂,没有隔碍的。不要让他自己感觉得我住在老人院很可怜,家人父子都不照顾我了。今天的外人把你看作外人,外人当然听你的安排,不好意思向你过分的要求,你要把这个障碍化除,一家人。他可以随意提出他的愿望、他的要求,我们尽心尽力把它办到,满足他的愿望。

当然这个精神生活再向上提升,那就是学术讲座。老人喜欢听的是什么?听的是道德,真的,“孝悌忠信礼义廉耻”这些故事。像我们现在这个《德育课本》,这些老人喜欢听。即使是《弟子规》,我在此地听到当地澳洲的一些同胞们(这是完全不同的文化),他们听了之后都点头,做人应该是这样。你看看这个回响,他们听了欢喜。虽然说老了,这一生没有学过,阿赖耶识也种了种子,来生他会学,不是没有用,它管用的。

跟他们讲因果报应的故事,讲三世因果轮回的这些故事,他们喜欢听,他们知道人还有来世,我们现在虽然是晚年了,还有几年好好的来修行,把自己不善的念头放下,抛弃掉,培养自己的善心、善念、善行,来生有好去处。告诉他将来死的时候没有痛苦,死的时候自己知道到哪里去,知道什么时候走,快快乐乐的走,这是他们最大的一个期望。能把这些道理跟他讲清楚,他相信,他能接受,他能理解,再把方法教给他,决定成就。再有一、二个佛教徒表演给他看,他信心十足,真的快快乐乐,走的时候没有一丝毫恐怖,跟大家辞行告别:我要走了。真的是老有所终。

要帮助他来生不堕恶道,帮助他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,这是我们真正孝敬父母,“孝养父母”,这是真正做到了。这些老年人都是我们的父母,不要有分别,年轻的是我们的兄弟姊妹。我爱我自己的父母,我爱别人的父母跟爱自己的父母无二无别,我照顾自己父母跟照顾别人父母没有两样,我们要做到这一点,使他真正明了肯定,他在这一生当中进入退休村,才是他真正一生当中最幸福、最美满的生活,这样的退休村才有意义、才有价值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,退休村很多,老人公寓很多,人家都在做,我们做它干什么?没有必要!

我们今天做退休村、做老人院是把它当作道场做,把它当作大家庭做。家庭化,学校化,这个就有意义;道场化,而且是个多元文化的大道场。我们样样都要懂,我们请法师、居士来讲佛经,我们懂佛;我们也请牧师、神父来讲《新旧约》,我们对于犹太教、基督教、天主教,我们也要学习,我们也要懂,广学多闻!我们对于伊斯兰教,我们也可以请阿訇来讲《古兰经》,来讲他们的精神生活,讲他们的礼节、威仪,常识要广泛,这个是不断在交流、在沟通,从这个地方落实多元文化。我们不同的信仰、不同的族群,我们生活在一起,彼此互相照顾,一点矛盾都没有。时间早就到了,我都没有注意到,好,我们休息几分钟。

老人生理跟精神有密切的关联。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很深的体验,当一个人在工作非常繁忙的时候,他把老忘掉了,他这个时候没有想到老,也没有想到病,工作太多了。上班的时候工作,下班的时候还是想到他的工作。一旦到了退休年龄,他退下来没有工作了,他就忽然想到我老了!过去天天想着工作,现在没事好想了,没事好想就胡思乱想,胡思乱想里头最严重的是想病,老了就生病。所以老了之后,天天想病痛,怕这个毛病那个毛病,天天想着这个医院、那个医生,这是什么药,天天想这些。大概退休两年,要是不见面,再碰到的时候,突然感觉他好像老了十年一样,老化得那么快速!实际上就是佛法里面讲的“一切法从心想生”,天天想老,怎么会不老?天天想病,没病也想出病出来。

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,这个事实、形相就在我们眼前。我们许多朋友、同学、同事,一旦退休,两三年没有见面,再见面的时候,我的感触他突然老了一、二十年。严重的,你看到他马上就衰老;稍微轻一点,大概也会老个十年。他们不知道,我们清楚,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明白,“境随心转”,“一切法从心想生”,我们都在生活里头得到证明。我的年岁不小了,一般人看到,老人了。我为什么不老?我没有想过老,这个头脑里头还没有老的念头,没有病的念头。我心想里头没有老,没有病,所以不老,所以没有病。你们喜欢想老,喜欢想病,那有什么法子!我这个念头里头是怎么样修养自己的德行,怎么样帮助众生破迷开悟,帮助众生离苦得乐;我除了这个念头之外,没有杂念。

怎么样做一个好样子给社会大众看?今天社会上一切众生不孝,我要怎样做一个孝的样子给他们看。不悌,悌是什么?友爱兄弟。今天我们看到社会上兄弟争财争利,把至亲骨肉忘掉了,反目成仇,太多太多了!兄弟姊妹为争财利上法庭,这成什么话!我们怎么做法?我们出家了,出家有个小道场,人家要。要,我们欢欢喜喜让给他,送给他。我们也上法庭,那才对不起释迦牟尼佛。别人争,我们让,我们欢喜布施供养,我们懂得命里头有的丢不掉,这个地方舍掉,那个地方就来了,来的比你舍的一定还要丰富一点,就好像有利息一样,加点利息。

我学佛这五十年,你们很多同学跟我时间长的,你亲眼看到的,处处忍让,欢喜忍让。自己生活简单,愈简单愈好,心安理得,不求人,不攀缘。我的生活需求很少,有这个缘分,有这个福报,一定要懂得与一切苦难众生共享。这一切苦难众生绝对不是只有佛教徒,我不分国家、不分族群、不分宗教。为什么?释迦牟尼佛在经上教导我们,“众生无边誓愿度”,没有说只度我们同一个族群的,我们同一个信仰的,没有!众生无边,你想想看,这里就有不同的国土、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宗教,平等的去度。这个“度”的意思,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帮助、关怀、照顾。我们要用真诚心、清净心、平等心关怀一切不同的族群,不同的文化,不同的信仰,不同的国家,平等的去照顾。这里头有大快乐,乐此不疲,这就是真快乐。这个快乐绝对不是什么喜事来刺激的,不是,是内心里面涌出来的,佛家讲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。我们这个时候才体会到,为什么诸佛菩萨在遍法界虚空界度一切众生不疲不厌,晓得这里头有大乐在。世间没有这个乐趣,人间天上都没有这种快乐。

永远遭遇不到挫折,永远遭遇不到磨难。磨难挫折有没有?有的时候也有,一来马上就化解了。怎么化解的?智慧化解的,德行化解的。在这一生当中,没有做一桩对不起众生的事情,没有做一桩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情,你说你有多快乐!起心动念从来没有为自己,为别人。为别人没有得失,事情做成功了,众生有福,三宝加持,与自己不相干的;事情做失败不成功了,众生没福,佛菩萨想加持加不上。成功自己没有得,失败自己没有失,没有得失。

不像世间一般人迷惑颠倒,他的得失心太重了,他得到欢喜,失掉了忧愁。他能永远得到吗?他还有死的那一天,死了那一天,什么也得不到,苦不就来了。人为什么那么怕死?其实怕死是怕什么?怕失掉他所得到的一切,怕这个。这都叫迷惑颠倒,不了解事实真相。事实真相,世出世间一切法缘聚缘散。你真正明了事实真相,缘聚没有得,缘散没有失,哪有得失这个妄想?人没有得失,你说多快乐!没有得失就没有生死。所以了生死,你要懂得“了”是什么意思?了是明了,明了生死是一回什么事情,生死是一回什么道理。搞清楚之后才晓得真的没有生死,没有得失,这个时候真实智慧现前了,佛法里面讲的得大自在。

一般现在人年轻人听不进去,中年人听不进去,他觉得他的事业还不错,天天打这些妄想,根本就没有想到宇宙人生大道理。到他退休之后,天天没事情干,天天在那里吃饱饭看太阳,胡思乱想,这个时候跟他讲这些道理,他会听了,他愈听觉得愈有道理。所以现在众生的根性,什么样根性是得度的机缘?退休。退休之后是得度机缘成熟,我们要帮助这些人破迷开悟,转凡成圣,你要抓住机会,这个叫时节因缘,不能错过。所以在他没有退休之前,少壮的时候,只能够跟他阿赖耶识种一点种子,他没有办法信解,这是真的,那行证当然就更没有了。所以在这个时候,只要他对于佛法有正确的认识就够了,知道佛法是一门大学问,知道佛法对人生、对社会是有利益的,只要他知道这些就可以了,我们认识佛教就足够了。真正想去研究、想去学习,退休以后的事情。

这个在佛法叫观机,应机说法。同样是一个人,他幼年的时候、童年的时候、少年的时候、青年的时候、壮年时候、老年时候,不一样!什么不一样?

理念不一样,需求不一样。我们明了在什么样的时节因缘里面,我们用什方式跟他交往。所以佛菩萨活活泼泼,叫八面玲珑,跟每一个不同时节因缘的众生,都能够欢欢喜喜相处,这是智慧,这是德能。跟年轻人的相处,跟老年人相处,跟年轻人说年轻人的话,跟老年人说老年人的话,跟小孩说小孩的话,都是朋友,一律平等。

跟不同族群往来,没有一样不随顺。你们在新加坡有人看到我,我进锡克教堂,我也拜他们的神。他们的信徒看到我都很惊讶,这是什么?我们尊重他,尊重他就是尊重他所祀奉的神明。就好像我们跟朋友往来一样,我非常尊重我的朋友,我的朋友的父母亲,我的朋友的祖父母亲,我尊不尊重?当然尊重!你对他们要不尊重,那你对这个朋友根本就不尊重。这是做人基本的道理,这样才能够成为真正的知交,真正的朋友。今天这个社会大家都非常忧虑的冲突,这样能化解冲突。

所以教育,我们今天所从事的跟中国古老的教育是一生一世的教育,活到老学到老,所以这个退休村是学校。我们把学校、把退休村、把修学的道场融合成一体,这个有意义,这个退休村活了,绝对不是暮气沉沉。你们如果细心一点,你去参观老人公寓,参观退休村,你一进去,你要是细心的话,里头磁场不一样,强烈的比较。你去看一个小学校,看个初中,你看这两种学校的磁场跟退休村老人公寓的磁场,完全不相同!一个有生气,一个暮气沉沉。所以我们看到了,我们明白、了解,怎样把暮气沉沉的老人公寓、退休村把它活泼起来,生动起来。让这些老人在这个时候他需要什么?不死。我们要把不死这个学问,这个事实传授给他,不病不死。老人天天想着病,错了!如果念头转过来,你本来一身病,念头一转过来之后,病就没有了,自然就消除了,哪里需要医药?用不着。我们在修学这么多年当中,经验里面,我们是实验得来的。不是在那里空想的,不是听人说的,不是经本上讲的,我们通过实验证明这是事实。我们教导他,这个形相就是证据。

所以我常常跟同学们讲,你们学佛有没有真正得到佛法利益,看看你的形相,你的相貌有没有改变?你的体质有没有改变?相貌、体质没有改变,其它都不必说了。为什么会改变?相随心转,体质也随心转。佛法里面讲,不但讲体质,境界随心转,境界是什么?整个大的生活环境,“若能转境,则同如来”,你真正学到了佛法,你就能转境界,你不会被境界所转。境界里头第一个就是相貌,就是体质。你这个身体还有病,还常常去看医生,还常常需要吃什么补品,佛法真正殊胜的利益你没有得到。为什么没有得到?你没学。所以我常常讲这个学问是实学,实实在在的学问,一点都不假,决不是谈玄说妙,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,这个时候多么重要。所以我们通过这么多年的实验,我们有把握、有信心帮助一切有缘的老人。佛法讲缘,有缘是什么?你能信,你能接受,你能够学习,有缘!肯定度过美满的一生。

而实际上许许多多的老人,他在这一生当中,有许多宝贵的经验,有许多宝贵的心得,没人跟他学。我们这个退休村里面也是学校,老人可以开课,教什么?只要把他一生当中工作处事待人的经验教导后人,这个课程内容就相当丰富,无需要教科书。口授,我们录音、录相,然后整理出来就是书本,就可以出版了。他高兴,他肯教,他要把念头转到这上面,他就不胡思乱想了,他的身体也健康了,他也会长寿了,身心快乐,退而不休。社会的行业里头不要我了,我还有事情干,还有许许多多年轻人需要我。这些知识学问,一般学校学不到的,我们这个地方可以开这个课,经常开这个课。我们把开课这个消息传出去,有兴趣学习的人,希望他到时间到这个地方来学习,使老人他的学术经验,可以在这个地方传给后人。

在最近昆士兰大学有一位老教授退休了,今年七十四岁。这个老教授一生祈求和平,他反对暴力,反对仇恨,反对报复,他主张用德行、用爱心去感化这些执着的人。他想在学校里面讲这些课,学校不接受,学校说他这些人是理想主义,不能解决问题,不愿意开他的课。他跟我谈起,我说这个理念正确的,古今中外圣贤的教诲,他的目标无非是教人转恶为善,转迷为悟,转敌为友;把敌人转变过来成为朋友,把冤家对头转过来成为自己最亲密的同志,这是教育的成功,这是教育的目的。中国古圣先贤常讲“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”,世间没有不能转变的恶人。恶人他为什么作恶?他的情结里头化不开,你要用真诚把他化解,变成好朋友。所以我们要肯定人性本善,这个理念比什么都重要。你能够肯定人性本善,你就知道世界上没有恶人,正如同大乘佛法里面所说的“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一切众生本来成佛”。从事于教育工作要没有这个理念,你的教育成就有限,你不能解决难题。

所以退休村是老人学校,这里头不仅是老人,也有年轻人,也有小朋友。人生的学校,不论哪个阶段,我们这里头都有很丰富的东西能学到。这样的退休村、老人院真正有价值,真正有意义。我们参观许许多多老人福利事业,我们都感觉里面很多的遗憾,有很多的缺点。我们参观他们的长处,我们全部要学习、要保存,所有一切的缺陷,我们统统改正,我们来做补充。这一个设施那就是大圆满。我们的工作人员,先要有德育的培训。在这个机构里面服务要用什么样心态?孝子贤孙。为什么要这样做?理要搞清楚,搞明白,甘心情愿这样做。这是什么?报父母之恩,报师长之恩,报佛恩,报众生恩。所以你要不教不讲,讲得不够透彻、不够圆满,这个报恩的心生不起来。真正透彻明了了,才知道知恩报恩,孝敬之心油然而生,这个里面工作的人员跟其它的地方人员不一样!

所以伦理道德的教学,天天不中断,所有工作人员每天至少上课一个小时。因为他们有工作,所以这一个小时分做两截,上午上班之前上半个小时,下午下班之后上半个小时,天天上课,天天讲,天天劝。他们有什么问题,提出来研究讨论,帮他解决,这是对所有的员工。你不教,他怎么会懂?治理小机构如是,治国也不例外。我们在典籍里面看到,清朝最盛的时候,康熙、雍正、乾隆经常礼请有道德有学问的这些人士,在宫廷里面讲学,皇帝带领大臣、文武百官在听课。他们学习的范围,不外乎儒、释、道三家。佛法里面请高僧大德,儒家请这些大儒硕学,道教里面也请一些道长,常常讲,不断的讲,所以他才能够造成一个盛世,没有离开学。

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,他给我们做了好模范,他一生不生病,身体健康,九十七岁往生的。他什么时候停止讲经?往生前两个星期教学停止,往生前两个星期!那是我们的好榜样,现身说法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,我们要相信,我们要知道向他学习。人家为什么会做到?一生当中没有老、病、死的念头,没有。一生当中念念恢复传统的道德教学,所以他在台中三十八年,天天所讲的儒跟佛,同时弘扬。我接受他老人家的熏陶十年,他的心思、他的思想、他的理念我懂,我可以说是他所有学生里面,对他思想理念了解得最深刻、最多的是我一个人,我学到了,依教奉行。所以今天很多同学见到我,其它的不知道,至少看到我这个身体状况能跟老师差不多。如果聪明一点,他也体会到这是果,果差不多,那因就差不多。我亲近李老师的时候,李老师六十九岁,我跟他十年,他在七十多岁的时候,像我现在这个年龄,眼没有花,看报纸没有问题;查字典,看到辞源辞海翻开,他一段一段念给我们听,不要戴眼镜,耳目聪明。这是现前的果报,这个就是修学的成果,拿成果表演给人看。

希望我们将来退休村里面,所住的人都有这样好的成果。年岁大,不老!就跟许哲一样,一百零一岁的年轻人,我们这个退休村成功了,各个都是百岁的年轻人。今天我就报告到此地,谢谢大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