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佛网
念佛网
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
主页/ 入门知识/ 文章正文

佛陀真的会生病吗?——索达吉堪布传讲《维摩诘经》

导读:佛陀真的会生病吗?——索达吉堪布传讲《维摩诘经》文字整理:静怡苑心灵乐园第2...
佛陀真的会生病吗?——索达吉堪布传讲《维摩诘经》

文字整理:静怡苑心灵乐园

第21课

今天继续讲《维摩诘经》。本来明天也要上课,但由于我有其他事情,所以周二的课调到周三,后天再讲。下课后,喇荣这边的道友稍微安住,有些事情要交代一下。

(上师念传承)

《维摩诘经》是大乘佛法中很重要的一部法,听闻后,对自己的今生和来世有非常大的益处。(上师念诵藏文)龙猛菩萨曾说,见和不见的一切功德的根本就是智慧。所以,为了承办所有见和不见的功德,应当受持智慧。这句话的含义是:无论是在能现见的今生还是无法看到的来世中,所有功德的来源是智慧。而智慧需要通过闻思来获得。极少数人前世的这种智慧一直没有忘失,至今也完好无损地保存着,只要稍微闻法,智慧马上就会恢复;大多数人由于入胎的障碍,前世的智慧全部被遗忘,因此需要依靠今生的努力来重新获取,这一点很重要。

每个人最好在学法之初,就树立正确的见解,否则到了后期,修行就很难进步。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云:“因地不正,果招迂曲。”若一开始没有确立正确的目标,最后所得之果也会被歪曲。所以,刚开始学佛时,不要把佛教当作一种形式,否则你自以为精进学佛一辈子,但你眼中的佛教,并非真正的佛教,可能只是佛教的一部分,甚至仅仅是外在形象而已。

首先,建立正确的见解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。希望在座各位以后争取利用一些时间闻思佛法。其实,学习佛法并非为了他人而学,而是为自己今生和后世的利益作规划。从这种角度考虑,也许很多人会对听闻佛法饶有兴趣。否则,即使皈依多年,却连佛教的基本见解、行为及修法都不懂,也是非常令人惋惜的。

前面的课中讲了佛陀的九大弟子:舍利弗尊者、目犍连尊者、迦叶尊者、须菩提尊者、富楼那尊者、迦旃延尊者、阿那律尊者、优婆离尊者和罗睺罗尊者,今天讲阿难尊者。

前面的九大弟子都已获得了阿罗汉果位,唯有阿难尊者是佛陀圆寂后才获得阿罗汉果位的。他广闻博学,在佛弟子中以“多闻第一”而著称。有些历史学者说,阿难尊者不仅即生广闻无量的三藏经典,乃至生生世世都是如此,这与他前世的发愿有一定的因缘。

“阿难”在藏文中为

(根噶沃),即“都欢喜”的意思。阿难为什么叫“欢喜”呢?因为他的降生日与佛陀的成道日是同一天,所以大家都非常欢喜。阿难是佛陀的堂弟,提婆达多的亲弟弟。在印度拍摄的电影中,他们的关系也是如此。还有另一种说法,因为阿难的相貌非常庄严,面如满月、眼如青莲花,众人见之都会满心喜欢。确实,前世的因缘会导致每个人的样貌相差甚大。有些人的长相很有吸引力,任何人看到都会心生愉悦;有些人只能令部分人欢喜,而部分人厌恶;有些人则大家见之都心生不悦。

阿难八岁出家,后来成为佛的侍者,承侍佛陀31年。佛陀示现圆寂时,他也随侍在身边,电视连续剧中的情节也是如此。

不少道友也知道佛教中阿难的历史。去年我们学《妙法莲华经》时提到,有两个人在空王如来面前发菩提心,其中一人是释迦牟尼佛,另一人是阿难。虽然他们是同时发菩提心的,但因为佛陀在因地极其勇猛精进,故早于阿难先成就佛果。阿难虽没有成佛,但他也是生生世世护持释迦牟尼佛及其他如来的教法。

从阿难尊者和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来看,精进修行至关重要。有些人认为,广闻博学很重要,但若没有持之以恒地精进行持,就会像阿难一样,佛陀已经成道,他还只是一个凡夫侍者,直到佛陀涅槃后才获得阿罗汉果位。可见精进与否造成的差距,有着云泥之别。

有些佛教徒虽然智慧并不出众,但由于长期精进,最后获得了超胜的修行境界。如讲考班的道友中,有些并不算智慧超群,却一直坚持不懈,最后获得了不同的学位。虽然他们并非为了名声而追求学位,但从形式来说,学位也是衡量成就和境界的一个标准。获得学位,说明达到并超越了这个标准。而有些人虽天资聪慧、广闻博学,各方面都很圆满,却不能持续精进,导致最后修行停滞甚至退失。我熟悉的居士和出家人里面,这种情况屡见不鲜。

可见,胜义中虽不存在任何高低差异,但在世俗中,精进确实会造成差距悬殊。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,就是因为一直不断学习、精进修行,才迅速成佛。我们也不要因为心情坏、身体差、特别忙、有违缘,遇到了一些事情,就轻言放弃。

麦彭仁波切说过一个偈颂,大意是:在修学过程中不要轻易放弃,不要让各种违缘有机可乘,这样就能始终获得文殊智慧的加持,增上一切顺缘。我们在生生世世中,都不要一遇到小小违缘,就为它所转甚至一蹶不振。

人生当中谁没有遇到过违缘?不可能没有。甚至我们公认的菩萨和高僧大德们,在弘法利生和自己修行的过程中,谁不会经常面对层出不穷的违缘和不幸?但他们会坚持不懈,直到最后功德圆满。

西方很多科学家和领导人在演讲中,最赞叹的就是不放弃、努力不懈、勇往直前地面对一切困惑和阻碍的精神。包括一些伟大的总统,在庄严的就职仪式上,也会强调这类誓不放弃的宣言。无数科学家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,也始终秉持这样的理念。

我不能发挥太广了,不然无法完成今天的任务。

下面是阿难尊者出场,他也是今天的主要人物。每天都会有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在“剧情”里出现。如果将《维摩诘经》拍成一部电影,不以赚钱为目的,届时十大弟子轮番出场,应该十分精彩,对吧?以后有金刚娱乐法会的时候,我们就请十一个人来分别饰演迦旃延、阿难、维摩诘居士……维摩诘居士为每个出家人开示,让他们难堪、不好意思,然后一直这样……(上师模仿手足无措、挠头状,众笑)

佛告阿难:“汝行诣维摩诘问疾。”

佛告诉阿难:“你应该到维摩诘居士那里去探病,看看他最近病情如何了。”

连佛陀都经常有这样的言教,故我们也应当经常关心和帮助身边的病痛之人。今天在法师会议上,我也对堪布和堪姆们提出了这样的建议,希望他们尽量抽出时间,常常去探望、照顾或想办法帮助一些病人,以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。

不管什么身份的人,一旦生病,就需要身边人的关怀。当然,如果各方面都无可担忧,那自然也不需要外界过多的关注。这时对他来讲,不被关注和打扰就是最好的放松和休养。否则今天这个人来探望,明天那个人来拜访,应接不暇,也是非常痛苦之事。但有些人确实需要照顾,故根据情况而定吧!如果病人实在不愿意接见任何人,也不要在门口喧嚣哭闹。本来身体就不好,外面的哭声可能会让他的病痛感愈发强烈,以此因缘而示现什么也不好说(众笑)。所以,要视情况而行。

有人喜欢在生病过程中给别人讲教言,给每个探病者都讲一个教言,就像维摩诘居士一样。

阿难白佛言:“世尊!我不堪任诣彼问疾。

今天轮到声闻乘中最后一位——阿难出场。佛陀告诉阿难:“你去探望一下吧!”结果阿难的反应与前面的弟子如出一辙,他也对佛陀说:“世尊,我跟前面几位一样,确实不敢承担这么重大的任务,也不敢去探病。”

“所以者何?忆念昔时,世尊身小有疾,当用牛乳,我即持钵,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。

为什么呢?很早的时候,有一次佛陀的身体示现疾病。有些注释里讲,佛陀当时示现的风病。藏医中,风、胆、涎是三大根本病。大多数风病依靠牛奶能治。中医中也讲牛奶、羊奶特别是山羊奶能治风病,还有马奶、骆驼奶等各种说法。

现在我们学院到处都有卖牛奶的,所以说你们……(上师笑)坛城上也有卖牦牛奶的。我那天去觉姆经堂的时候,也看到有很多卖牦牛奶的,把牛奶装在矿泉水瓶子里面……

牛奶对于身体的营养不足、风湿病、还有钙含量不足等疾病,能起到补养的作用。在藏地,老人也会用牦牛奶来补充体能。比如身体特别软弱无力,或者体力不足,饮用没有提炼过酥油的牛奶效果会更好,取完酥油的精华就没有了。当然现在市场上的牛奶,品质到底怎样也不好说。以前也曾出现过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氨等各种手段,但藏地并没有这种情况。

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牛全是在饲养场内生活,吃山上野草的比较少见。在藏地,牦牛是吃山上的草,喝山上的清水,据说这样矿物质的含量更高,营养也更丰富。

但此处讲的是印度的牛,好像跟藏地的牦牛差别还是较大。它们看起来跟汉地人工饲养的奶牛有点像。以前我们去印度,在那里呆了好几个月,渐渐地,大家有点思念藏地了。有一次,同行的喇嘛看到印度奶牛,兴奋异常:“你看你看,那里有我们家乡的牛!”(众笑)我们凑近一看才发现,就是大城市饲养的那种奶牛,跟藏地的牦牛截然不同。大家开玩笑说:“你思乡心切了吧?这个“牦牛”并非藏地的牦牛,就是印度本地的……”(此时,现场响起音乐)你看,说藏地牦牛的时候,就有唱藏歌的。(众笑)

当时世尊生病,其实是一种示现。《大宝积经》也说:佛陀示现背痛等病痛,就是要让众生认识到病苦——连佛陀的金刚身都有如此的疾苦,那我等凡夫之身就更不用说了。

我们有时也会看到,一些非常有成就的上师,在生命最后时刻,确实也是示现生病。而有些邪见者会想:“这个上师,或某个成就者也要生病,看来他们没有什么修证,我跟着他们修行也毫无前途。”于是可能放弃信仰、改换门庭。

但有清净心的人却知道:“连这些具有大功德的成就者和上师们,到最后也示现生病,那我这样有漏的身体又有什么可依靠的呢?”因此,对轮回更加厌离,对为了来世而行持善法更有信心。所以,大德们示现生病实际上是具有重大、特殊意义的。

当时,有位如大娑罗树般地位显赫的婆罗门,唐译里说,阿难尊者大清早就穿好法衣,持钵去到他家门口等待化缘牛奶。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故事。

其实这位婆罗门是佛陀需要教化的一位具缘弟子,叫梵志摩耶利。他成长于大家族,颇具威望,眷属达五万人之多。但其个性特别悭吝,平时不愿意布施任何东西,甚至为了防止小鸟飞禽到院子里吃粮食,而将整个豪宅院落上方布满罗网。

汉文《大藏经》中的《佛说乳光佛经》对此有记载,大家方便时可以翻阅。蕅益大师的《阅藏知津》里也有这个故事的概要,当时应该是法护论师翻译的。藏文中也许有,但还没有找到。

当阿难尊者来化缘时,婆罗门感到很尴尬:如果不供养,担心遭受“家财万贯的婆罗门居然如此吝啬”等闲言碎语;如果供养,毕竟身属婆罗门家族,若和瞿昙释迦族弟子有染,又害怕遭到同门非议。于是,他就耍了一个小聪明:他想,有一类牛非常狂躁和野蛮,如果阿难到那些牛那儿取奶,不仅得不到牛奶,甚至有可能会丧命。于是,婆罗门心怀鬼胎地支使阿难去往那些野牛处取奶。

我们学院也有些凶悍的牦牛,你们不要和它们过于亲近。尤其有些牦牛喝了供护法的酒,更是杀气腾腾。有的道友经常到牦牛跟前,给它念“嗡玛尼呗美吽”……你不要想着去超度它,到时也许是它把你“超度”了。(众笑)

对一些野牛和野狗,千万不能随意亲近。有些道友特别爱逗狗,看到野狗就情不自禁地凑近,“哇哇哇”和狗聊天。等狗发起攻势的时候,就只有落荒而逃,这样也是很危险的。所以,道友们要做好防护措施,尤其对野猫、野狗、野牛、野人(众笑)等都要特别当心,不然会有生命危险。建议大家在遇到动物时,还是要仔细观察判断一下,是否较为野蛮粗鲁,基本能够判别出来。但也有乍看比较温顺,接触之后,就突然面目狰狞、凶狠咆哮的,就象西班牙的野牛,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样子。

我们每次去西班牙的时候,他们都会介绍斗牛士。数不胜数的斗牛士因为斗牛而丧身,但这种死法还被视为无上荣光,并举办各种仪式来纪念。然而,我们这里并没有为这种死于非命的情况举行特殊仪式,死了就死了,放在尸陀林念念“嗡玛尼呗美吽”就了事。(众笑)

阿难尊者在前往取牛乳的路上,遇到五百个婆罗门大肆诽谤:“佛陀说‘天上天下唯我独尊’,还要度脱天下众生的生老死病,结果连自己的生老死病都不能解决,生病了还需要牛奶,怎么能度众生呢?”

正当此时,维摩诘居士出现了,他毫不客气地对阿难说:“你快走,不然别人会非议我们的,快回去、快回去!”

维摩诘居士说完后,阿难内心充满疑虑:“维摩诘居士这么说,外道也这么说,我亲近佛陀这么长时间,难道还不能了知佛陀的密意吗?莫不是我听错了佛陀的教言?我是否不该化缘,应空手而归呢?”

这时,空中有一个声音告诉他:“虽然维摩诘居士说的是对的,但这次你还是要去,因为佛陀是为了度化众生而示现生病,所以取牛奶仍有意义,对佛陀的身体也是有益的。”阿难尊者听罢,就毫不迟疑地继续去取牛奶了。

有一部《维摩诘经》的注释中讲,当阿难尊者来到母牛身边,母牛不但没有伤害、践踏他,甚至特别恭敬,并用人语说:“如果我的奶对佛陀的身体有益,请您直接取用吧!”母牛的两只幼崽也和母牛一样,欢喜地跪在阿难尊者面前说:“我们可以吃草喝水,不喝母亲的奶,愿意将之供养佛陀。”阿难取回牛乳后,佛陀是否享用,后文并未见描述。

其中一只牛犊被授记,未来将成为乳光佛。此部经典也以此命名。

佛教里有许多示现的道理,今天的故事正是这样,大家应该好好思考。在闻思、学习过程中,应该有一种理性的思维,不要一直固守自己的分别念。在某些时候,我们分别念可能是对的,但有时却可能相当片面和狭隘。

尤其是在座有些以前是名校毕业,乃至拥有博士头衔的人,自然而然有一种傲慢心,会暗暗自诩“我是名校毕业”、“是大师级的”等等。但显然,我们所学的知识只能在某个领域中被称为专家,在宇宙万物的实相或真理面前,以前所拥有的智慧就非常微不足道了。

前面我们也强调过,大家应该放下自己原有的名声、地位等“外壳”,以一个普通求学者的身份来渴求真理,只有如此,方能获得最究竟的理论和智慧。如果被傲慢的皮壳所困,会直接障碍、影响到对真理的追求。所以,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,无论是什么身份,都应当以谦虚、恭敬、欢喜、公正、客观的心态来接受真理,这是非常重要的!

刚才提到的《佛说乳光佛经》,将维摩诘和阿难之间的整个对话过程讲得比较清楚。如果知晓了这些故事情节,就能更好理解今天的内容。

“时维摩诘来谓我言:‘唯,阿难!何为晨朝,持钵住此?’

刚才讲到,阿难一大早就在大婆罗门家门口等候,正准备去取牛奶,就在此时,维摩诘居士来了:“阿难啊,你怎么这么早就持钵呆在这里了?”

(有宝宝啼哭,上师倾听,微笑不语……)没事。

根据有些注释,古印度的出家人大多是日中一食,只有中午外出化缘。因此,阿难一大早就在婆罗门的门口等着取牛奶,就显得有点奇怪。

现代的南传佛教国家,比如泰国、缅甸、老挝、柬埔寨等国的出家人,一般是早上出门托钵乞食,然后将所有化缘来的食物全都放在钵盂里带回寺院,取适量部分作为早餐,多余的食物交给执事或居士,由他们整理好,用作午饭。当然,南传佛教国家比较多,至少我去过的几个国家是这样的,当时我也详细地了解过。

(上师问身边的人)不知道现在是不是中午去化缘?……有没有?你们有谁看到吗?现在斯里兰卡是不是这样?本来前段时间我是想去斯里兰卡的,结果没有去成。怎么办呢?……你去过没有,啊?他们早上去还是……嗯,施主送到寺院去,好吧……

维摩诘居士问阿难尊者:“你这么早在这里干什么?”维摩诘居士出门也比较早(众笑),他可能经常关心这些出家人在干些什么吧。总之,他是个很厉害的居士,大家都比较怕他。

维摩诘居士生病了呀,他怎么生病了还跑到这些地方去呢(上师笑,众笑)?哦,对了,这是他以前没生病时候的事,现在才是生病了。以前他没生病的时候,经常跟佛陀的弟子交往,一旦生病了,和别人的交往就少了。

“我言:‘居士!

世尊身小有疾,当用牛乳,故来至此。’

阿难尊者说:“居士啊,世尊小恙,但此病有些特殊……”——从中医的角度来说(上师模仿,众笑)——“需要用牛奶方能治愈,所以我来化缘。”

“维摩诘言:‘止,止!阿难!莫作是语!

维摩诘居士说:“阿难啊,你千万不要这么说!”

“止”,就是“闭嘴”、“住口”之意。藏文版中没有,仅有“莫作是语”这一句。其他版本也不完全一致,有的有,有的没有。

下面从两方面来说明,维摩诘居士要阿难尊者“莫作是语”的原因。

“‘如来身者,金刚之体,

如来的身体,如金刚般坚固。

第一,如来的身体是金刚之体。按照窥基大师的解释,此处是从报身层面宣讲,后面则是从法身层面宣讲。

金刚具有不能毁坏、不能摧毁、不能穿破、坚固等七种功德(上师念诵藏文)。如《大般泥洹经》云:“如来身者。是常住身、是不坏身、是金刚身、非秽食身。是则法身,当作是观。”如来的身体是常住的,与法身、报身一样,如同金刚般不会轻易被摧毁,而非人类的不净身一般,依靠污秽的食物而维系。

“‘诸恶已断,众善普会,当有何疾?当有何恼?

佛陀在三大阿僧祇劫中,已经从根本上断除了自性罪、佛制罪等所有的恶业、习气,并且具足所有的善根,又如何会有身体的疾病和烦恼呢?

这是第二个原因。

大家都知道,我们身体不好,一方面是外在因缘和合,使自己以前所造的恶业果报现前。另一方面则是自己内心所造恶业的果报成熟。无论如何,身体不好都是恶业果报成熟,而能够对治的善法又极其微弱,因而导致生病。所以,有些人的身体特别不好,可能就是因为造的业比较多。虽然他们一直吃药、打针、按摩、艾灸……每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治疗,用的方法层出不穷,但是身体却每况愈下,自己也每每失望。有些人因此而责怪医生:“你怎么不好好治病呢?我的身体为什么还不好?花了那么多钱,为何还是不见起色?”其实不应该抱怨、责怪医生,而应该怪你自己。

因为如来彻底断除了恶业,没有这些因缘,自然不会有身体的疾病。坚意论师的《入大乘论》,是印度一部很重要的、建立大乘成为正法的经典,其中说:“如来身者,犹如金刚,诸恶已灭,岂有疾乎。”意思是,如来的身体像金刚一样,早就断除了所有的恶,怎么可能会有疾病呢?绝对不可能有!如来因断除恶法、行持善法,故而不会有疾病。

《入大乘论》中有段长行文,意思是说,以前有个比丘给别人布施一个药钵,以此原因,一生健康无病,活到八、九十岁,而且后世很多劫中都转生于天界。所以,为僧众供养药品,或者向有需要的人赠予药物,对自己生生世世的健康都是非常有利的。

南怀瑾居士曾讲,他年轻时遇到过一位七、八十岁的老人,一辈子没有生过病。还有一个人,六十八岁了却从来没有做过梦,他问南老:“做梦到底是怎么回事?”可是南老也没办法回答,只好说:“可能是你的睡眠太好了。”

这样看来,即使在世间,有些人都不会产生任何疾病,那就更不要说佛陀了。其实,不仅是佛陀,只要得到圣者果位,就不会有任何的疾病。

前些天,我在藏文微博里引用了一个《宝性论》的教证(上师念藏文),弥勒菩萨是这样讲的:“圣者已断除,死病与老苦,依业烦恼生,彼无故彼无。”这个教证常被引用。意思是说,圣者已断除死、病、老三大苦,这是因为此三者都是由业及烦恼所生,而圣者没有业和烦恼,所以也就没有死、病、老之苦。在究竟意义上,圣者已经远离生老病死。

《宝性论》中又说,我们看到的圣者的病老死,只不过是他们在众生面前的示现而已。

“‘默往,阿难!

因为佛不会生病的缘故,所以维摩诘居士说:“阿难,你就不要去化缘了。”

“‘勿谤如来。莫使异人闻此粗言,

维摩诘居士接着说:“阿难,你不要诽谤如来,不要让别人听到这样粗鲁的语言,说佛陀生了很严重的病。”

现在很多对自己的上师没有信心或信心太过激的人,上师一生病,他就捶胸顿足:“上师马上要死了,要圆寂了……”又哭又闹,抓胸扯头发,其实这是对上师信心不足,把上师当成凡夫的表现。

法王如意宝在世的时候,显现上也会生病住院,同期住院的还有阿秋法王和年龙佛母达热拉姆。这时有人开始传言:“啊,上师们不是很了不起吗?怎么连自己的身体都保不住?好几位法王都在住院!”我说:“医院里也有许多需要度化的众生,上师们依靠生病的方法来度化他们。”总之,依我个人见解,上师们示现生病自有其目的。

当然,这是针对有信仰的人来说的。对于没有信仰的人,比如西方的某些学者,他们认为上师仅仅是在佛法专业方面功德圆满,在灌顶、讲密法或窍诀方面有特长,而在其他方面并无过人之处,跟自己没有什么差别。但另外一些人,东西方都有,他们却能视师如佛。可以说,如果上师是和我们一样的凡夫,那他的能力、智慧和加持也应该和我们一样,但真实情况却完全迥然不同!包括上师有形无形度化众生的能力,与我们也是有着天渊之别的。

有时我们可以看得出来,某位上师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普通,和大众一起吃饭、一起睡觉,衣食住行都平凡无奇,但实际上,这位上师内心的境界,以及他相续中的智慧,与普通人根本不可同日而语。

《大圆满心性休息》里也是这样讲的:所谓上师,一方面他与所有人都相同,另一方面他又是完全与众不同的。当然,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种信心,如果仅仅依靠理论,或者以物化的表面现象来进行判断,那么在有些人看来,所谓的上师们和普通人别无二致,没有任何不同。

不仅世间人会持有这种见解,就连声闻乘的佛弟子也认为,佛陀的智慧确实已经成熟,但佛陀的身体还是有漏的,故小乘行者恭敬和礼拜的是佛陀相续中的智慧身,而非佛陀的那个“有漏的”身体。

因此,在这些关键处,我们的见解需要和其他人区分开来。

“‘无令大威德诸天,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。

维摩诘居士接着讲:“你切勿这样到处说,不要让有大威德的天人,还有其他清净刹土来的菩萨听到。”

阿难尊者的话,可能只有一部分人听到了,但是天人和菩萨本来就有天耳通,他们可能早就听到了。

“‘阿难!转轮圣王,以少福故,尚得无病,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!

维摩诘居士继续说:“阿难!转轮王以少分福德的缘故,便没有疾病,何况是在多生累劫中积累无量无边福慧资粮的如来呢?”

由于与佛陀有一些比较相同的因缘,因此转轮王也有相貌庄严、长寿、无病、身体无垢染等庄严相。仅仅依靠少许福德,就能感得没有病痛的善报,更何况福慧资粮完胜所有世间圣者的如来呢?因此,如来是不可能有疾病的!

“‘行矣,阿难!勿使我等受斯耻也。

(外面开始下雨)下雨了啊?很多人可能没有带伞,等会儿回去的时候也算是沐浴。

维摩诘居士对阿难尊者讲:“你走吧,赶快回去吧!如来肯定不会生病的。连转轮王都不会生病,如来又怎么会生病呢?不要再做这些让我们惭愧的事情了。跟别人说如来生病了,到处化缘牛奶,多不好意思啊!”

现在不少人为了上师、寺院而化缘,这也是佛教徒的耻辱,也是令人特别不好意思的。

我看到有些人经常代表某位上师四处化缘。其实上师是否真的要求化缘,也未可知。像我自己,没有什么侍者,但身边的人常常声称:“堪布家里需要地毯,你能不能买一下啊?”“堪布最近眼睛不适,你们能不能提供一点眼药水啊?”“最近他吃得不好,你们能不能做一个泡菜啊?”……虽然一瓶泡菜、一瓶眼药水等看似微不足道,但周围熟悉的人经常这样说,我也不胜其烦。小的方面尚且如此,大的方面就可想而知了。一旦自己拥有了权力和能力,肯定会肆无忌惮。我们读小学的时候就常听人说:“小时候偷针,长大后就偷牦牛。”是吧?

现在汉地也经常有人代表寺院、代表上师化缘,有些是上师和侍者一起配合。侍者首先开口说,他们的上师是很了不起的,他是某位佛的化身,某位圣者的化身,但他现在非常需要买一辆车。这个化身虽然可以幻化,但走路的时候还是很不方便(众笑),所以看看怎么样好……或是,现在上师在某个城市需要一栋别墅,否则他弘法利生特别不方便……

有些不是侍者,而是比较得力的助手或居士,经常假他人之名说需要这个需要那个。有些人确实比较容易受骗,别人一说,就:“哇,真是这样啊?为了他的长久住世,他的……我一定要出钱,没有什么问题!我甚至……”那天有个人打电话说,他把自己的银行存款全部给完了,结果现在看上去好像不太妙……

尽管阿难应该是最懂佛陀密意的,但他到尘世去化缘的时候,也犯了一些错误。以后无论为佛教也好,为上师也罢,不知上师密意,不知佛陀密意,不知佛教教义的人,尽量不要打着谁的旗号自作主张。有些上师身边的人还是挺好的,从来不给别人提要求,也不到处化缘。

有些人经常给周边熟悉的人打电话,说上师这个地方有需要,那个地方有需要。其实真正需不需要呢?我想,真正的修行人,真正的上师,是不需要为了一些外在的所谓泡菜也好、咸菜也好、酸菜也好而化缘的,多可怜呐!

所以,有些时候,大家还是应该注意一下。

“‘外道梵志,若闻此语,当作是念:‘何名为师?自疾不能救,而能救诸疾?’

否则,如果外道或婆罗门梵志听到这些言语,就会胡思乱想:“佛陀不是人天导师吗,怎么连自己都救不了?他不是天上天下度脱一切身体和心灵疾病的大医王吗?若连自己都救不了,何谈救济天下众生呢?”

的确,我们的有些行为对佛教是有损害的。《维摩诘经》里讲得非常清楚,阿难尊者有时对佛陀也不是特别了解。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当时示现为凡夫;另一方面,他也没有懂得佛陀的甚深意趣。

“’仁可密速去,勿使人闻。

“仁”,是指仁者,就是阿难。“可密速去”,你就悄无声息地尽快跑回去,不要到处去化缘了。

有时候,我们看到化缘的人,也会当场制止。现在很多人看不惯我,因为我经常在课堂上公开批评揭露。所以有些人说:“你将来的前途很危险(众笑),因为阻断了别人的财路。”现在这个时代,一旦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时,谁都不会客气的。无论如何,我的初心是为了佛法,不管是发生在自己身上,还是发生在别人身上,大多数时候我是自己对自己说的。

我传法这么多年,身边确实也常会出现一些不如法的人,就像全知无垢光尊者在《三十忠告论》中最后一句所讲的一样,看到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,也是很生厌离心的。的确如此,如今不少人的行为并不让人乐观。

维摩诘居士说得对!“化缘的人赶快走开,佛陀不需要这些。”如果看到一些人为上师和道场化缘时,你们也可以提出劝诫:上师们不一定需要这些,上师需要的是正法,需要的是利益众生,遣除众生相续中的黑暗。对真正有成就的上师而言,外在的物质就像不净粪一样,他不会有任何执著。我们不应该到处去帮上师招财、募捐,为了上师开法会,为了上师……

原来我遇到过一个老法王,他现在已经圆寂了。我问他:“你们寺院是不是有人去汉地化缘?包括你的亲戚?这样是不是对寺院很有利?”他说:“对他们自己还是有利的,对寺院可能也有利吧!”所以,为了上师化缘,对自己也许是有利的,但对其他人有没有利也不好说。

在此告诫大家,如果以我们的名义来化缘,千万不要相信!三十多年来,学院包括经堂建设等任何大笔开支,都是依靠我们自身的力量完成的,从来没有亲自去、或派人去对外化缘的情况。

现在有很多这样的人:“上师需要苹果6、苹果7……现在最新的那款是不是?上师很需要!”我听到这些“事迹”后,也感到费解,那些上师需要这些有什么用呢?

所以,针对阿难化缘,维摩诘居士也间接地点拨了我们很多上师的弟子。希望一些上师们也不要不高兴,还是应该想一想佛法,对吧?

被维摩诘居士如此责难,阿难尊者也没有生气。所以,希望居士们也应当用智慧来观察,不要一听这样的教言就说:“哦,不能这么说,不然功德……”这也是考虑自己比较多的缘故。

“‘当知,阿难!诸如来身,即是法身,非思欲身;

接下来,维摩诘居士从法身的层面进行了宣讲:“阿难当知,如来的身体,即是法身,并非以欲界的思维而产生。”有些版本说,并非以普通的食物滋养而生。藏文版中也是如此解释。

如《华严经》云:“法身恒寂静,清净无二相,为化众生故,示现种种形。”佛的法身本来是恒时寂静,远离二相及二取的,但为了利益众生之故,便显现出各种各样的相。若从法身、究竟身的层面而言,是不会有任何疾病等过患的。

“‘佛为世尊,过于三界;

佛陀是整个三界(欲界、色界和无色界)之中最珍贵、最超胜的,并已超越了三界,具有如此的功德。

“‘佛身无漏,诸漏已尽;

佛陀的身体是不坏之身、无漏之身。《俱舍论》中定义“有漏”为:以有漏六门(漏自性、漏相属、漏所缚、漏相续、漏随顺和漏所因)所连接之法,具有自性、相属、因等罪业。按照《下阿毗达摩》(即《俱舍论》)中描述,有漏的身体是具有“相应随增”与“所缘随增”的法。佛陀之身与之截然不同。

“‘佛身无为,不堕诸数。

“不堕诸数”,在藏文中意即远离了有为法,在其他如唐译等版本中是“远离计算”。“有为法”与“计算”的意思大致雷同,即佛身是远离一切边、一切相和一切有为法的。如《大般涅槃经》云:“以能护持正法因缘故,得成就是金刚身。”这也说明了,佛陀的金刚身是无漏的无为法。

关于这种金刚不坏之身的因缘,在《大般涅槃经》中有一个公案:从前有一名正法比丘在弘扬正法之时,有一位恶劣的破戒比丘对其产生了嫉妒心,并伺机以兵器杀害他。此时,国王为了护持正法,便帮助正法比丘与其作战。结果,恶法比丘的势力强大,致使国王遍体鳞伤,他在临死之际发愿道:“我为护持正法而离开世间,死而无憾。”以此果报,国王生生世世获得了金刚不坏之身。这位国王便是佛陀在因地时的一次转世,而那位正法比丘,则是迦叶佛的前世。

总而言之,虽然有时我们全力以赴地护持正法,也未必能如愿以偿,因为末法时代恶法势力相当强大,连国王都无法战胜,也许我们今生也没有机会彻底铲除,但我们仍应竭尽全力地护持正法,如此一来,乃至生生世世,都会有弘扬佛法的机缘。

人生是很奇妙的,每个人未来的因缘和前途都不确定。有些人能像自己预期的那样如愿以偿地过完一生,有些人则会遭遇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。不论这些意外之事发生在自他任何人的身上,希望大家都不要冲动,应当以智慧和理性坦然面对。

近期网上发生了一些风波,当时南怀瑾居士对某位法师将来会发生的事情也说过一些预言,我听后觉得,他说得的确比较准确,但有些时候……

现在为数不少的人喜欢见风使舵、趋炎附势,一旦他人遭遇变故,便立即倒戈相向。甚至身为弟子,也心生动摇,各种猜测怀疑。很多人的信心“随风飘摇”,当某个人(某位法师)名利双收、功成名就,或是对自己有一些利益时,便对他恭敬有加;一旦他一无所有、潦倒不堪时,便纷纷嗤之以鼻,甚至开始诽谤。这是很不好的。不论你学的是哪一个教派,如果自己有一颗非常坚定的信心,当自己的法师、住持遇到一些违缘时,你的信心也不会轻易动摇。

希望大家在上师在世时,要经常思维:“一旦我的上师离开了世间,我该怎样护持他的教法?”其实,上师的身体无需我们护持,因为上师真正的不坏之身,是他的智慧法身。当上师离开世间时,痛哭流涕是无济于事的,作为弟子,应当认真思维如何将上师的智慧传承和延续,如何好好护持上师所弘扬的正法,这是很重要的。

“‘如此之身,当有何疾?当有何恼?’

这样的身体,怎么会有疾病和烦恼呢?

以上是维摩诘居士对阿难尊者宣讲的。

“时我,世尊!实怀惭愧,得无近佛而谬听耶?

阿难尊者禀告佛陀:“世尊啊!当时我实在惭愧不已,并暗自思忖,难道自己从没有真正亲近过佛陀吗?按理说,佛陀的密意自己应该懂得,难道是我听错了?”阿难尊者开始怀疑自己了。

“即闻空中声曰:‘阿难!如居士言。但为佛出五浊恶世,现行斯法,度脱众生。行矣,阿难!取乳勿惭。’

此时,空中传来一个声音,此处,窥基大师与鸠摩罗什的译本中都没有注明这个声音源自何处,不知是来自天人还是诸佛菩萨。连他们都不知道,我们就更无从得知了。(上师笑)

只听这个声音说道:“阿难,这位居士所言千真万确,但佛陀是为了救度浊世众生而示现生病的,所以,你还是继续去取牛奶吧。”有些注释中说是“示现贫法”,“贫法”是指贫穷、生病、需要化缘等,而这些都是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。“行矣”,意即继续去。

唐译窥基大师所著的《佛说无垢称经疏》中云:“我虽为侍,以智远佛,不能知佛。”阿难尊者当时说:“我虽然做了佛陀很长时间的侍者,但好像心仍离佛陀很远,不知道佛的密意。”有些弟子也是如此,虽然依止上师多年,但不知道上师的密意,对上师心中所想以及喜怒好恶一概不知。就像阿难尊者一样,在佛陀身边承侍了三十多年,若连他都不知道佛陀的密意,其他人则更不用说了。所以,身体亲近上师,不一定是真正的亲近。

刚才讲到,正当阿难尊者犹豫不决之际,空中有个声音安慰他道:“这位居士所言千真万确,但佛陀是为了度化这些五浊(劫浊、见浊、烦恼浊、众生浊、命浊)众生而示现生病的,所以,阿难,你安心去取乳汁吧,不要惭愧,没事的!”若不是这个空中声音的安慰,阿难尊者也许没有化到牛奶就回去了。尊者听后,便欣然前往取奶。

我刚才已经讲了故事的结尾,即母牛携小牛向阿难尊者跪拜供养乳汁,吝啬的婆罗门也因此对佛陀生起了无比的信心。所以,有时佛陀的这些示现,也是很有必要的。

大家应当知道,“示现”一词十分重要。佛陀在一些戒律的经典中也是如此宣讲的。一次,佛陀外出应供,阿难尊者与佛陀一同前往。那次,供斋的米没有煮熟,佛陀当时大病初愈,阿难尊者因担心生米影响佛陀的身体,便急忙拾柴生火,重新煮米。此时,佛陀前来询问:“你在干什么?”阿难回答:“他们的饭没煮熟,我担心对您的身体不利,正准备重新煮一下。”佛陀非但没有制止他,反而赞叹道:“善哉善哉!”由此可见,佛陀虽是金刚不坏之身,但在一些生活细节中,也会示现与凡夫毫无差别,例如,吃了半生的米饭,也会显现对消化不利等等。作为佛教徒,对于佛陀诸如此类的示现,我们应当明辨取舍,这才是智者的行为。

以上讲到,经过空中之声的安慰,阿难尊者顺利地取回了乳汁。整个故事便是如此。

“世尊!维摩诘智慧辩才,为若此也。是故不任诣彼问疾。”

所以,阿难尊者对佛陀说:“世尊,当时我化缘时,维摩诘居士就是这么说我的,他的辩才和智慧就是如此,因此,我也不敢去。”

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,称述维摩诘所言,皆曰,不任诣彼问疾。

以上是佛陀十大弟子的“遭遇”。不仅是这十大弟子,以他们为代表的,还有五百位大弟子。在佛陀的询问下,都纷纷回禀了自己不敢前往探病的原由。“皆曰”,意为“都说”。这是结语,即五百位弟子皆如是说。

幸好经文中没有将他们的故事一一列举,不然,仅十大弟子的故事都已经这么长了,若是把其他五百位弟子的故事全都宣讲一遍,那我们的《维摩诘经》可能好几年都讲不完。好在只是代表性地讲述而已。

所以,我们接触一些密法时,也是先仅受持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法,其他的则以不同的方式慢慢受持。这种方式自古以来都是有必要的。

不过我想,若将这五百位弟子的情况一一讲述出来,那应当有五百种烦恼、五百个故事,如果时间足够,我们慢慢分享,应该相当精彩。

维摩诘居士还是很厉害的,不但佛陀的十大弟子,乃至其他的四百九十位弟子都不敢前去探病。我们居士中也有许多佼佼者,所以,出家人不要认为:“我是出家人,你们这些在家居士应当对我跪拜!”似乎觉得居士低自己一等。虽然依照别解脱戒的规矩确实如此,但大乘佛法的主要考量,是一个人的内在境界。如果境界高妙,则即便是居士,也卓尔不凡。

以上是声闻乘的《弟子品》。在梵文和藏文版中,此处的《弟子品》与接下来的《菩萨品》中间未做拆分,合为一品。但在吴之谦译本、唐译等许多汉文译本中,都将其分为了两品。除了分品的名称不同外,经文意义上都大体相同。

我们学习《维摩诘经》,一方面要从研究的层面细致剖析,另一方面,还应从佛教信仰的层面去用心感悟。如此一来,才能透彻地通达经文中的甚深密意。否则,若仅从研究的层面生硬地解读,也许对许多与信仰相关的内容,始终无法一窥堂奥。反之,若一味从信仰的层面粗泛地理解,则对经文的词句、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别,及其严密的逻辑结构等未必能够全然掌握。因此,希望大家能够以相互借鉴的方式来接受这部经典。

好,今天讲到这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