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

原始佛教

"

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印度佛教,约为公元前6~前5世纪。佛陀的说教最初是口传的,为了便于记忆,采取偈颂的形式,后来编集为律经论三藏。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、八正道和十二因缘,其次,又从缘起思想出发,提出了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的学说。后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,概括为戒、定、慧三学、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及四念处、四正断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。

原始佛教——核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

原始佛教——核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

原始佛教的教义

近二百年来,中外佛教圈有“回归佛陀本怀”的溯源运动,这是在现有的南传佛教、汉传菩萨道、藏传菩萨道以外,致力寻求释迦佛陀住世时亲说传授的教法。近代最先对印度佛教史实进行科学考证,是西方的学界,而西方学界的研究又多偏向南传佛教的史料,对于汉译藏经中印度初期佛教诸部派的经史文献,难有深入的了解,遂造成西方学界认定南传佛教即是同于“佛陀原说”的“原始佛教”。

什么是原始佛教

此一观点影响所及,使得一向以“上座部佛教”自居的南传佛教,亦自视等同于“原始佛教”,而多数未深入了解部派佛教分流史者,也将南传佛教视为“原始佛教”。然而,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末叶,经由日本学界与中国佛教界对“印度初期佛教史”的再探究,重新确认了“原始佛教”的定位,应是指佛住世至“第一次结集”时的佛教。

什么是原始佛教

南传佛教的传承,应当是承自优波离系分别说部传化于锡兰之“铜鍱部”的系统,而真正的“上座部”,应是传承经法的阿难系僧团,并且已经隐没于世。因此,“原始佛教”既不等同南传佛教,也不是“上座部佛教”。原始佛教的内涵,包含了两大主轴,一是“原始佛法”,二是“人间佛教”,原始佛法与人间佛教之相应、统合与一致,才正名为“原始佛教”。原始佛法的意涵,主要是针对历经时空迁变、教说演迭的佛教历史而言,在流传变迁的佛教中,唯有佛陀住世时的教法──原始佛法,才是佛陀亲说的“正法”。

什么是原始佛教

目前南传佛教的经诵中,虽然保有原始的经法教说,但受到‘论’与“相通于论义之增新经篇”的影响,形成古、新难分,佛说与论义交杂的困境。因此,从现今佛教的三大教派来看,奉守“自利利他、自觉觉他”的“原始佛教”,当然不可能是“小乘”,不仅有所不同于南传分别说系铜鍱部佛教中,以“论义”为主导的教法系统,也不是兴起于公元前一世纪以后的“大乘菩萨道”、“秘密菩萨道”。

...查看更多
原始佛教的探究

作为世界性的宗教,佛教已由原始佛教的素朴一味,流变为如今的宗派林立,教义繁杂,佛学典籍三藏十二部更是浩如烟海。而佛学泰斗印顺法师则毕其一生对佛教的教理、教史、教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。梳理阐释了印度佛学思想,发展丰富了中国佛教思想。通过原始圣典四部《阿含经》,抉发教理真义,阐扬释尊本怀,并结合当代的中国佛教,提出以人为本之“人间佛教”的创见。这一创见过程及成果即融见于《佛法概论》中。

原始佛教的架构

《佛法概论》以《阿含经》为诠释和引证的对象,是印顺法师较具代表性的著作。印顺法师通过信、解、行、证之完整的修学进程,架构起对原始佛教的概观。内容详及佛、法、业、有情世间、僧团、戒律、菩萨道等七个重要方面,理性客观地研究了阿含的相关方面,批判性地提出一些反传统的创见,其中包括结合时代发展的人间佛教。在继承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基础上,印顺法师发展了人间佛教的重大理论,认为基于人本立场的佛教才能直达佛陀本义,并侧重地提出了人菩萨行的重点,强调在现实社会中利益众生。

原始佛教的架构

印顺法师对《阿含》用力甚勤,否定阿含为小乘经的误解,正视阿含为三乘共依之圣典。同时,对于重视利他的大乘佛教,印顺法师也有其与别人不一样的态度,他肯定大乘为佛说,也备至推崇大乘菩萨行的慈悲与利他,并将之作为人间佛教之重点内容,但同时也批判了与缘起性空不同的真常唯心论。

原始佛教的架构

在《佛法概论》中,不仅可以看见印顺法师撷取的阿含之原始佛教的纯朴,与其对原始佛教提纲挈领的把握,还可以看见其在整个阐释过程所透露出的理性的信仰,冷静的热情,使得法师对于某些传统见解的批判温和却犀利,且言人所未言,发人所未发。其间一贯其具有重大意义的“以佛法研究佛法”的方法论,佛法乃信智合一的宗教而非世智思量的对象,唯有以佛法才能研究佛法,才能融合学佛与佛学。印顺法师“以佛法研究佛法”的方法论在运用时始终契理契机,因此在研究中彰显出的不是宗教狂热的护教热情,而是作为一个信仰者对真理研究的理性与平静。

...查看更多
原始佛教的界定

根据《俱舍论》第十卷,中阴身有五个名字,分别是:意生身、求生、食香、中有、起,这是依据其性质分的。如:依意求生得化身,因而称“意生身”;又因其经常喜好寻察当生之处,而名“求生”;依各种喜爱的气味来维持和营养他们的身体,故名“食香”;因为是处于从此生的败坏到另一生出现之间的过渡期,所以叫“中有”;他能够产生生命过程中的另一个身体,而他本身却是不藉父母等缘,乃自然而生,因此又称为“起”。

原始佛教:原始佛教中阴身

《大乘义章》第八卷说,欲、色二界众生一般皆有中阴身,唯上善及重恶众生,死后立即往生净土,转生善类,或直堕地狱及饿鬼趣,所以没有中阴。以重恶众生的业感而言,唯造五逆罪者没有中阴。根据《释净土群疑论》卷二,也有两种见解:一说往生净土,不经中阴,因为命终之时,即生于莲花中,所以不应有中阴;另一说则是,往生净土之人,从此秽土而生彼净土,是死此而生彼,在这中间当有中阴,不过虽经十万亿佛土,仅如弹指顷,沿途以诸佛国土的香饭之气滋养其中阴身。这些说法虽不尽相同,但都表示了中阴身的存在。

原始佛教:原始佛教中阴身

从以上的经论资料所见,凡是众生,若在欲界与色界,除了大善大恶能于死后直升直堕之外,都会经过中阴身的阶段。他不属于任何一道,当他所待投生的因缘成熟,就会以入胎和化生的方式确定投生的类别。在未投生之前,可有转变其投生类别的方法。例如得闻佛法,或亲属为其祈福供养,做种种佛事,便能影响这一中阴身的前途上升;如果由于积怨难消,再加上亲友和仇敌的干扰,也会使得中阴身改变方向而堕于恶道。所以西藏密宗特别重视中阴身救度法;即在显教,也主张临终的助念和七七的超度。以佛法来救济中阴,是召请中阴身来听闻佛法,化解心结,减轻烦恼,也以佛法的力量使得有缘的鬼神欢喜,以此为其结善缘的功德达到超度的效果。

原始佛教:原始佛教中阴身

至于上善与极恶之人其所以没有中阴身的原因,是在于他们没有等待因缘的必要。就好像有人在大学还没毕业时,已经办好出国留学的手续,或已被公司、行号、机关预聘,毕业之后,不需要等待工作机会,或到处找工作,这也许是他们的家庭背景或学业成绩优于一般学生所致。相反的,如果出生便为猪、牛、羊等的家畜,表示出生以后,已经决定了他们被人宰杀,做为食物的命运。因此,如果积极修行、努力为善、信心深厚、愿力坚固,就没有堕落三涂的恐惧。只要以信愿和修行的力量自利利人,上求下化,便会依信心往生净土,依愿心修菩萨道,不论生于佛国,或生于娑婆,都是直来直往,毫无旁徨、等待的现象,所以,对信愿具足的佛教徒而言,并没有中阴身的过程,也不必要他人以中阴身救度法来超度。

...查看更多
原始佛教的考证

原始佛教:原始佛教也就是早期的佛教,佛陀在世时的佛教,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就是四谛、八正道、十二因缘。在这一阶段内,佛陀还没有被神话,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佛陀,与同一时期出现在世界各地的伟大思想家一样,只是觉悟的人,像老子、孔子一样的圣人,佛陀在世时,没有留下过一部经书,可以说所有佛经都是在佛陀入灭后,才被后人撰写出来的,不过阿含经是在原始佛教时期,出现过的经书,而其他经书,这一时期,都没有出现,就在佛陀入灭后一百年左右,佛教开始分裂,被神话的佛陀,也就在这一时期形成的,这一时期又叫根本佛教。

原始佛教:中国佛教分为哪几类

哲学佛教:哲学佛教与神学佛教,刚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哲学佛教不认为佛陀是神、是上帝、是造物主等等,哲学佛教只把佛陀当成人,一个洞察宇宙和人生真理的人,一个人格究竟完满的人,并通过学习佛陀的思想,来增长自己智慧。可以说哲学佛教接受了原始佛教的思想,仅仅如此。

原始佛教:中国佛教分为哪几类

神学佛教:神学佛教与哲学佛教刚好不同,这类佛教很好理解,因为有些自然现象是目前人力无法解释的,而在人的能力有限时,很多现象,就都推到了神的身上,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基督教,就属神学范畴,而佛教经过后来的发展壮大,就出现了大量的神学佛教,也就是现在很多宗教化的佛教,这类佛教,与原始佛教哲学佛教不同,他们更相信佛的神通,并以信仰为目的,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,他们只能将希望寄托在佛的身上,神学佛教,也是信佛者,接触最多的一类。

原始佛教:中国佛教分为哪几类

文学佛教:这类佛教,已经渗透在每个人的生活中,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这类形式的佛教,其实文学佛教也很好理解,它就好像中国的老子、庄子等文学作品,这些文字的内容,几乎每天都被大家用到,这就是文化对人类的影响,文学佛教,也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,甚至在中国,也出现了很多佛教用语,被人每天提到。这类佛教是通过文学艺术形式传播的,与前几类相比,接触文学佛教,对我们的影响,是不明显的,但时间久了,我们也会通过听到某一句名言警句,而爱上佛教,从而去深度接触其他类别的佛教。

...查看更多
结语

原始佛教的教义:主要集中于佛说的“四谛”。四谛即四种真理,分别称苦谛、集谛、灭谛和道谛,而且,有欲望就会有言行,结果便造了业(指活动的结果),只能不断轮回转世,不断经受生老病死等一切苦。

相关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