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佛网
念佛网
慧能大师 莲池大师 达摩祖师 虚云法师 弘一法师
主页/ 慈舟法师/ 文章正文

普贤行愿品亲闻记

导读:唐罽宾三藏般若奉诏译慈舟法师讲述  剃度弟子比丘尼释通方记录  归依弟子优婆夷沈国华记录  慈舟大师传  总释名题  序分  正宗分  流通分  慈舟大师传  中轮沙门道源  慈舟大师,湖北随县人,俗姓梁。父讳礼简,法名真法。母黄氏,法名寂智。师幼年习儒,且随父母学佛。既长,常怀出世之志,而以亲老不克如愿。清光绪辛丑师年二十五岁,开始教读,为儒师者十载。宣统二年春,真法老居士西归。师痛先父...

普贤行愿品亲闻记

  唐罽宾三藏般若奉诏译

  慈舟法师讲述

  剃度弟子比丘尼释通方记录

  归依弟子优婆夷沈国华记录

  慈舟大师传

  总释名题

  序分

  正宗分

  流通分

  慈舟大师传

  中轮沙门道源

  慈舟大师,湖北随县人,俗姓梁。父讳礼简,法名真法。母黄氏,法名寂智。师幼年习儒,且随父母学佛。既长,常怀出世之志,而以亲老不克如愿。清光绪辛丑师年二十五岁,开始教读,为儒师者十载。宣统二年春,真法老居士西归。师痛先父之早逝,感人生之无常,爰再请出家于慈母。母泣告曰:‘汝父往生,汝侄林立,勿得更为老朽使汝不遂所愿,汝出家可也!’于是拜别慈颜,与其妻室同时出尘。师投本县佛垣寺,礼照元老和尚为剃度师。易法名曰普海,慈舟其号也,时年三十四岁矣。是年冬,于汉阳归元寺,大纶心经律师座下受具足戒。次年,回剃度本寺,侍照老念佛。中华民国元年,在本县天齐寺结夏安居。二年夏,远赴扬州长生寺,亲近元藏老法师听习楞严。于冬,赴镇江金山江天寺,依止慈本禅师参究禅那。三年夏,复往扬州宝轮寺,听元藏老人讲法华。是年秋,月霞老法师在上海哈同花园,创办华严大学,师往执弟子礼焉。讵开学未久,因故于冬季迁全校于杭州海潮寺。师随往,专究华严。至五年毕业。朝拜普陀,九华两圣地。六年春,侍月老于汉阳归元寺讲楞严经,暨武昌中华大学讲起信论。月霞老法师,实为中兴华严宗之大德。如近年以来,宏法南北者,若应慈、尘戒、持松、常惺诸龙象,胥为当年华严大学之学子。师于时,获益独深。历年以来,专宏华严者,良有以也。七年春,应河南信阳贤首山之请,开讲大乘起信论,是为师弘法之始。讲毕,与慕西法师结伴朝礼五台。归至北京,听谛闲老法师讲圆觉。八年,静修于武昌普度寺。九年春,于归元寺,听德安老法师讲观经疏钞。是年秋,于汉口九莲寺,辅了尘、戒尘两法师,办华严大学,是为师办僧教育之始。至十二年春,华校圆满。住持汉口栖隐寺。是年夏,应杭州灵隐寺之请,开办明教学院,不幸因江浙战事而中辍。秋,至上海灵山寺,讲演普贤行愿品。冬,复应常熟县虞山兴福寺惠宗和尚之请,筹备法界学院。十三年春,正式开学。十四年,至河南开封讲地藏经。十五年,至安征当涂讲般若经。十七年春,师以历年积劳,身弱多病,乃离学院,赴苏州灵岩山,念佛静养。时学子中,不忍离师,随侍入山念佛者十八人。是年秋,应镇江竹林寺之请,创办竹林佛学院。仍以病体不支,于十八年春,返回灵岩山。嗣应印光老法师、真达老和尚之请,接任灵岩住持之职,开建‘常年打七\’念佛堂。印老,真老且亲为外护焉。十九年夏,由山至汉口武昌两佛教会,各讲起信论一部,讲毕回山。二十年春,复应武昌洪山宝通寺之请,讲圆觉经。更应该省佛教会之请,在武昌抱冰堂再讲圆觉经。是年秋,福州鼓山虚云禅师,派人来鄂迎请。师不辞山水,同往鼓山,筹办法界学院。二十二年秋,正式开学。讲演华严大经,至二十五年春圆满。复应诸大护法之请,于福州城内法海寺,再办法界学院。而是时青岛湛山寺,倓虚老法师,派人莅福坚请。既不获辞,遂同至青。讲演比丘戒相,提倡结夏安居,教风为之丕变。是年秋,倓老法师同王湘汀居士等,邀请住持北平净莲寺。以南北遥远,无法兼顾,乃于二十六年春正月,将福州法界学院迁移来平。二月初,开讲华严大经,至二十八年秋圆满。期中常应本市广济寺、拈花寺、居士林、暨外埠天津、济南各处,礼请讲演经论,未及详记焉。三十年春,师之开示录出版,是为师之言教刊行化世之始。是年秋,开示录第二集出版。三十一年,师结夏于安养精舍,为众讲演普贤行愿品,记录成册。及师所集之毗尼作持要录,同时出版。三十二年春,天津功德林,请师讲阿弥陀经,其讲记即行刊出。三十六年夏,师在极乐庵,讲盂兰盆经,其讲录亦即印行。是年秋,应靳云鹏老居士之请,至天津居士林弘法。并于常地监狱讲地藏经。旋因福建陈大莲老居士敦请至闽,于是乘轮南下。道经上海,访兴慈,持松诸同学。驻锡普济寺,居半月赴榕。罗铿端居士等,迎师驻锡舍利院。院中供有印光,弘一两大师之舍利。环境清幽,为榕郊胜地。嗣以海潮寺,地藏庵等之坚留,遂暂住焉。三十七年春,鼓山涌泉寺,曾有请师复兴法界学院之议,事未决而陈大莲居士及邵武双泉寺已一再促驾。乃于初夏,率领随从学僧数人赴闽北。先至双泉寺,寺在邵武城外三十里许山中,为闽北名刹。师结夏于此,为寺众及四方参学人等,讲四分戒本,及四谛要义。安居期满,赴泰宁。该地为陈大莲居士家乡。抵达之日,县民手持香华,迎淤郊外。自南门至北门外之天王寺,途程约二里许,所经之处,民众瞻礼,万人空巷,鞭炮声不绝于耳,盛况空前!师于天王寺讲普门品,半月圆满。复应善信之请,至距城四十里之‘古台岩\’。是冬,讲大乘起信论于岩洞中。住洞四月,颇为静谧,因得为随从学人专心讲解,精审透辟,咸沾法益。该论述记,亦已问世。三十八年春,应香港之请,遂离泰宁至福州。而以不果行,仍住舍利院。为学人讲梵网经及四分律要义。台湾缁素,曾函请来台。终以因缘不足,未能来台。后应北平信徒之坚请,遂返北平。仍驻锡于安养精舍。不幸于四十六年弥陀诞辰,师竟舍报西归!呜呼!时至今日,众生之苦,已不堪言状笑!而能救众生之苦者,舍佛教其谁与?第观佛教缁素,方在度其狂然茫然之生活,谁知负此责任?谁能负此责任?自苦不救,遑云救他?幸于是时,有应运而生之大德兴焉!慈舟大师,以佛徒之不识教义也,爰创办法界学院以育僧才。虽南北迁徙,不以为劳。又以僧教育之必以毗尼为基础也,乃提倡戒律,不遗余力。近年南北各刹,多有遵行‘安居\’‘持斋\’之制者,实大师提倡之力也。至于以净土法门,普摄群机;启建四众共修念佛会,与创办互助往生会等,皆规模昭著,无待赘述焉。呜呼!方冀大师常住世间,致佛教于复兴之地,救众生于慈航之舟。递闻生西,不禁为佛教悲!为众生悲矣!大师示生于前清光绪三年九月十九日。往生于中华民国四十七年一月六日(农历四十六年十一月十七日)。世寿八十二岁。僧腊四十八载。

  附记:民国三十年,道源曾写一篇‘慈舟大师略历\’。但自三十六年离开大师后,关于大师之弘化事迹,不复能知。乃请问于忏云法师。但自三十八年之后,忏师亦不能知。不得已,乃将忏师所写之一段,插入‘略历\’文中,勉为应世。附记于此,以待详知大师之历史者,写一完善之传记,则幸甚焉。

  中华民国四十七年四月二十三日

  写于台湾省基隆布正道山海会寺

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亲闻记

  ○今释此经、概依清凉国师意而述之。大科分二:一者总释名题、二者别解文义。

  ○一总释名题

  《记》‘大\’约体、十法界共有之心体也。十法界同一心法、界虽有十、其体唯一。心包太虚、量周法界、故曰大也。众生虽具此竖穷横遍之心、因迷失故、认肉团心为心、或认缘影心为心、故佛说此大方广真心法、俾学佛法者、有以认识。以久迷失故。初颇难识、宜多认识、喻如素不相识之人、设多见几次面、即便熟识矣。吾人欲认真心、亦复如是。然肉团心非真心、而不离真心、缘影心非真心、而亦不离真心。真心随缘不变、故修行可以返妄归真。

  ‘方\’约相、体本无相、以无遍计所执相故、而有妙有之福德相智慧相。言福德相者、心常在定、不垢不净、虽遍处水深火热之中、其心不动、性德如是、修显亦然、是为福德之相。言智慧相者、心常在明、体竖穷横遍故、相亦竖穷横遍、智无不知、亦通性修、是为智慧之相。又常讲、方者法也、即依此福德智慧之规矩法则能生众生之解、故曰轨生物解。智慧法又能任持涅槃、如说法身慧命、法身即自性也。此性以慧为命、失慧则法身虽不没而全隐矣、故曰一念不在即同死人。智慧现前时、打得妄想死、救得法身活。以此得知自性以慧为命、二而不二。合而言之、曰法身慧命。又方者正也、福德智慧、开成恒沙性德、皆诸佛本有修生之正法也。

  ‘广\’约用、有体必有相、有相必有用、一物有一物之用、君子不器、能有多用、况称性之心乎。用之恰当、即返妄顺真而归真、用之不当、则迷真逐妄而成妄。学佛法人应将此心用到大方广上去、则成佛不远矣。

  ‘大方广\’唯一心法而有三义、不唯体大、相用亦大。不惟相方、体用亦方。不唯用广、体相亦广。三而一、一而三、唯证乃知。又大方广即是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、开则有四法界、即理法界、事法界、理事无碍法界、事事无碍法界。约理法界即‘大\’字、约事法界即‘方广\’二字、约理事无碍法界、即‘大方\’二字。约事事无碍法界、即广字。

  ‘佛\’者觉也、凡夫依本觉而有不觉、二乘人能自觉而不能觉他、菩萨能自觉觉他而未能究竟、佛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究竟觉人。自觉圆即智慧足、觉他圆即福德足、故曰佛陀即两足尊。

  ‘华\’者因华、通人通法。约人、即普贤文殊菩萨是也。约法即普贤十大行愿及文殊十度等也。一一行愿具无量行愿、以此因华严成佛果、如莲花之严莲然。

  ‘严\’者庄严、亦通人法。能严之人是菩萨、所严之人是佛。能严之法是六度万行、所严之法是大方广。因将所迷之大方广究竟证得、而成福慧二严之人。

  又佛华严三字、普贤行、严福也。文殊智、严慧也。以此二严而成佛、即因华庄严果德也。

  ‘经\’者法也、径也、典也、万古之常规也、亘古亘今径直修行之法、常恒不变也。有涌泉义、涌出无量法流故。出生义、出生诸佛故。显示义、显示大方广故。绳墨义、正诸不正故。贯穿义、摄持义、贯穿摄持一切法宝故。

  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\’即是入法界。依八十卷经、此普贤行愿品为别行经、即与人法界品文义相连、合为一入法界品者、于四十卷行愿品此当第四十卷。唐译八十卷华严经入法界品廿一卷、加此成廿二卷、总全部成八十一卷。入者证入、普贤行为能入、不思议解脱境界为所入、解脱境界即佛境界。无我法二执之真空、亦不碍妙有我法、故不可思议。若有我法二执、即是可思可议、以有我故、则为我执、以有法故、则为法执。是故解脱境界、非不解脱人所能思议。众生心被境转、一迷一切迷、一纸之隔、尚不得见、而况十方世界。佛无我故、揽三世间、融十法界、以为一个真我。故三世间十法界法、由我隐显、由我示现、如是空有不碍事事无碍境界、谁能思议。

  ‘普贤行愿品\’品者类也、普贤行愿、有通有别、通则三世诸佛同有之因行、别则华严会上释迦如来之长子普贤菩萨之十大行愿也。此品为全部华严关键、修行枢机、文约义丰、可轨可持。不能受持全部华严者、当以受持此品为日课。‘大方广佛华严经\’属经题。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\’属品题。

  此经有三译、一东晋觉贤法师译、唯五言颂。二唐代宗大辨正法师译、唯七言颂。三唐德宗贞元十二年般若法师奉诏译。此一品为第四十卷。今为末卷、前二译但偈、故疑是菩萨所造法语、此译有长行、与华严经八十卷相连、故知是经无疑矣。

  唐罽宾三藏般若奉诏译。

  《记》‘罽宾’即北天竺界羯湿弥罗国之别名、梵语羯湿弥罗、此云阿谁入、位处山中、兵乱不及、从坚固得名、乃法师之出处也。\‘三藏般若’般若二字、师之名也。三藏者谓是精通经律论三藏之法师也。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六月、至十四年二月于京师之大崇福寺、译成四十卷

  ○别解文义

  ○约全部华严经、此品末会属流通分。若约此一卷别行经文、亦分三科。

  ○甲初序分二、乙一结前广偈、若接八十、四十卷经、即结前生后而非序分。

  《经》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、称叹如来胜功德已。

  《记》尔时即第八十卷末、普贤菩萨称赞如来胜功德已毕之时。

  ○乙二结说不尽

  《经》告诸菩萨及善财言、善男子、如来功德、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、相续演说、不可穷尽。

  《记》普贤菩萨告在会大众及善财言、‘善男子\’(男子者、丈夫义也、能发菩提心、是善男子、能明大方广、即是丈夫。女人能发菩提心、能明大方广、外相虽是女人、而心即丈夫。男子不发菩提心、不明大方广、实非丈夫。)如来功德、赞说难尽、不唯因人赞之不尽、果佛亦难说尽。‘十方一切诸佛\’十方世界多、故佛多也。‘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\’、言极长之时间也。‘相续演说\’者、谓甚多之佛、赞如来功德、经过极长时间、日以继夜、不止息演说、亦不能穷尽佛之功德。八十卷末有偈赞如来功德云:‘刹尘心念可数知、大海中水可饮尽、虚空可量风可系、无能说尽佛功德。\’释迦佛与诸佛互为主伴、诸佛赞释迦佛为主、如是于诸佛中随举一佛为主、释迦佛为伴、亦如是赞之不尽。

  ○甲二正宗分二。乙初正陈所说二。丙初长行三、丁初正示普因四、戊初标示所应二、先指佛德、后示因相。

  《经》若欲成就此功德门、应修十种广大行愿。

  《记》初句、指佛德、即圆满果也。二句、示因相、即圆满因也。谓欲成就如来圆满果德、应修普贤十种圆满因行也。

  ○戊二征列名数

  《经》何等为十、一者礼敬诸佛、二者称赞如来、三者广修供养、四者忏悔业障、五者随喜功德、六者请转*轮、七者请佛住世、八者常随佛学、九者恒顺众生、十者普皆回向。

  ○初句征名数,一下列名数,普贤菩萨自征自列,以启后文之牒释。今于列中先略释之,而后随牒广释。

  《记》‘一者礼敬诸佛\’礼者、身礼拜。敬者、语意恭敬。诸者、不定之词。或礼过去佛、或礼现在佛、或礼未来佛、皆约事相说。若约法性佛、则无三际之分。然礼法性佛、不离事相佛、礼事相佛、亦不离法性佛。礼法身佛亦即是礼报化佛。依勒那法师有七种礼、贤首宗之圭峰大师加三种礼、成十礼、判五教、机有利钝偏圆、故拜法不一。

  (一)‘我慢礼\’慢者不敬意、为色身障、不五体投地、名我慢礼。(二)‘唱和礼\’虽五体投地、而身不端肃、意业不敬、人呼拜某佛、我即应声而拜、如碓上下、名唱和礼。上二非仪、为当戒者。(三)‘恭敬礼\’五体投地、运心观想、以我最尊之头、礼佛最下之足、三业虔诚、属小教之礼。(四)‘无相礼\’深入法性、离自他相、观自本性、而离自相、观佛本性、而离佛相。能礼所礼、自他相空、属始教之礼。(五)‘起用礼\’虽无能礼所礼、而普运身心、随法性身、普遍起用、所礼称性起用之佛多、能礼称性起用之身亦多、称体起用理事不碍、属终教之礼。(六)‘内观礼\’心外无佛、佛外无心、以吾心中众生、礼吾自性中佛、身相空处、即法性身、亦属终教之礼。(七)‘实相礼\’实相无相、于无相会得实相、即顿教之礼、会不得实相者、即始教之礼、内观自佛、外观他佛、同一实相、即能所无能所。(八)‘大悲礼\’观大地一切苦恼众生、皆在我之心中、我此一拜、即代一切众生忏悔、消灾祈福、由大悲心摄一切众生于悲心故。(九)‘总摄礼\’除去初二、摄前六种礼为一观故。(十)‘无尽礼\’我此一拜、即是普贤行愿、遍尘刹依正二报、乃至极小一毛孔一微尘、悉皆现身。能礼之身无尽、所礼之佛亦无尽、是为普贤菩萨之礼。行弥法界曰普、位邻极圣曰贤、故曰普贤。有普贤行必有文殊智、有根本智知真空理、有差别智知妙有事、法身无边、智亦无边、以称性之智、礼称性之佛、依正转成光明藏、故能礼所礼、俱无穷尽。

  又者、第三恭敬礼、文外有义、有病不能五体投地、可开方便、支高凳拜。乃至不能立拜者可坐拜。不能坐拜者、随卧处合掌点头观想拜佛、虔诚作观、与五体投地等无有异。除老病无开缘、五体投地、礼敬诸佛除我慢障、得尊重身、又起敬信善。佛为众生福田、种福又能增慧、后七种礼皆不能离恭敬。

  ‘二者称赞如来\’佛之名号、德行所成、故念佛号、即是称赞如来德行、读诵大乘经典亦是赞佛、以一切经中皆称赞佛之功德故。称赞如来、有赞因佛、赞果佛之分、称赞万德洪名、是赞果佛、如云人人具有大方广、即是称赞因佛。称赞如来、除恶口障、得辩才果报。

  ‘三者广修供养\’供养有财供养、有法供养。就财供养说、财物为众生受用物难舍能舍、得大富报、非经商者一本万利之可比。法供养功德最胜无比、如下释中广明。广修供养、除贪烦恼障、得大富饶果报。

  ‘四者忏悔业障\’惑业报三障、云忏业障、不云忏惑报障者、因起惑不造业、但责心、罪即除、名责心突吉罗。报障已到果上、随业受苦、不及修忏。忏悔业障、如息火、要须釜底抽薪、业障忏除、惑障报障、不除而除矣。忏悔业障、得依正具足庄严果报。

  ‘五者随喜功德\’嫉妒为众生通病、故随喜心难发。纵闻佛法、而习性难改、用功者宜起觉照、如遇善不发随喜心、即菩提涅槃之障、当痛责对治、谚云:‘见人之得、如己之得。\’即是随喜功德、不随喜即无功德、而成妒障。随喜功德、除嫉妒障、得大眷属报。

  ‘六者请转*轮’学佛法人、要常时请人说法、请法即是请转*轮。请转*轮、除慢法障、得多闻智慧果报。

  ‘七者请佛住世\’佛有六即佛、此文所请、乃究竟即佛。释迦牟尼佛八十岁示现涅槃、即因无人请佛住世、而有请佛灭度之魔王。佛如宏钟在架、恒顺众生、默然允许及阿罗汉诸大弟子觉悟、请佛住世、佛已允入灭于先、为不二语、故仍涅槃。请佛住世、乃佛弟子本分事、住否则在于佛。若无究竟即佛可请住世、有分证即佛、乃至相似即佛、观行即佛、名字即佛、皆应劝请住世。凡能说法利生之人、无论是何等佛、皆应请彼住世。请佛住世、除生佛前佛后难、得增长福慧报。

  ‘八者常随佛学\’佛为众生榜样、因地所修一一行、乃至成佛、三业威仪、动止语默、皆有规则、我辈既为佛弟子、即应随佛学。常随佛学、即回向菩提、向智慧日、背尘合觉。

  ‘九者恒顺众生\’我与众生、同共一体、故应随顺众生之善法、随顺众生之本性、以有我人知见、故与众生互相残杀、互相偷盗、互相淫欲、互相诳骗、互相吞啖。一切众生本性本善、违背本性、故成众生。若能恒顺众生本性、即可返妄归真。恒顺众生、除我执障。

  ‘十者普皆回向\’于前九门所有一切功德、普以回向一切众生、愿成佛道、愿证真常。普皆回向有三、称众生回向、名回向众生、即回自向他。称诸佛回向、名回向诸佛、即回因向果。称真如回向、名回向真如、即回事向理。

  以上略释十大行愿、向下广释。华严经中、随拈一法、皆具十法、以六相圆融、互摄互融、一中具十、表十十无尽。经中未明指出一中具十之文、而学法人不可不知也、故将一门具十之义、特列总别十门之相、俾一览便知。

  先明六相

  十大行愿为总相、一一行愿为别相、同称行愿曰同相、礼异赞等曰异相、共成普因曰共相、各住自位曰坏相。

  后明一门具十

  礼敬诸佛:二便礼便赞、三身心供养、四为忏而礼、五喜德而礼、六礼请为说、七礼请住世、八学佛礼佛、九顺自性礼、十向佛而礼。

  称赞如来:一便赞便礼、三称德法供、四忏谤佛业、五喜德而赞、六赞德请法、七不赞佛隐、八学佛赞佛、九顺性而赞、十向佛而赞。

  广修供养:一身业供养、二口业供养、四为忏供养、五喜德而供、六修供求法、七请住受供、八学佛修供、九顺性而供、十平等普供。

  忏悔业障:一礼忏身业、二赞忏口业、三为忏修供、五喜忏意业、六忏不请障、七忏前后障、八学佛劝请、九顺性而忏、十忏狭劣障。

  随喜功德:一喜德而礼、二喜德而赞、三喜德而供、四忏不随喜、六喜德请说、七喜德请住、八学佛随喜、九顺性而喜、十向佛随喜。

  请转*轮:一礼敬请法、二请法故赞、三请法故供、四忏不请障、五喜德请说、七请住常说、八学佛请法、九请随机说、十请说普利。

  请佛住世:一请住受礼、二赞德请住、三请住受供、四请住受忏、五喜德请住、六请常住说、八学佛请住、九顺生请住、十向性请住。

  常随佛学:前七后二皆随佛学、即回向菩提、除尘劳障。

  恒顺众生:前八后一皆顺众生性修二善、即回向众生、除我执障。

  普皆回向:以前九愿功德回向三处、菩提、众生、真如实际也。除狭劣障、成广大善。

  一门皆摄十门、末三门未开、可以例知。皆本门为能摄、余为所摄。八者、十门皆随佛学故。九者、顺众生性善、一切众生本性与佛、无二无别故、又者顺众生修善、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起修、同佛因行故。又者以自修功德、顺众生回向也。十者、通说回向三处、别说回向真如实际、真如实际、遍十法界、回向真如、即亦不离菩提众生。

  ○戊三牒名列释二,己初总征,

  《经》善财白言、大圣、云何礼敬乃至回向。

  《记》‘大圣\’、乃善财尊称普贤菩萨、以下对上曰白、此总征十大行愿也。

  ○己二别释十、庚初释礼敬诸佛三、辛初牒名

  《经》普贤菩萨皆善财言、善男子、言礼敬诸佛者。

  《记》普贤菩萨呼善财告言、善男子、汝问云何礼敬、乃至云何普皆回向、常为汝说也。

  言礼敬者、别讲礼字、礼者体也、即体谅、体贴也。(不作本体解)云何体谅、拜佛时、要体谅佛境、体贴佛心。佛境若何、我即若何拜之、佛三身一际、竖穷横遍、我即竖穷横遍、称性而拜。又者‘十方三世佛、同共一法身\’、拜一法身佛、即是拜十方三世佛。如是拜者、必与佛感应道交、属圆教之感也。设非圆教机、无圆教之感、即无圆教之应。十方三世诸佛、非一而能一、非多而能多。能一者、同一法身故、能多者、先后成佛故。多无多相、多即一故。一无一相、一即多故。无能无所、因真空理、不碍妙有事。

  ○辛二释相三、一所礼境

  《经》所有尽法界虚空界、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。

  《记》‘所有\’、拜者心性所有、对能而言所也。‘尽法界虚空界\’法喻双举、法界无边、其义难明、故以虚空为喻。所言法者、谓众生心、心无界限、随众生情执而有界限。写字时心有笔头大、穿针时心有针孔大。迷悟有浅深、故心亦有大小、然大小皆法界、故曰法界、至极言之曰一真法界。心法为一切诸法所依故。遍于有情曰佛性、遍于无情曰法性。十方三世皆在法界之中、佛所住处通十方、所住时通三际。十方一切处、三世一切时、皆有佛刹。将此十方三世所有佛刹、磨为极小之微尘(一微尘分作七分名邻虚尘、再分即成虚空)、一微尘一数、以计佛数、佛多无量。若不体佛而拜、即不能尽拜如是诸佛。

  ○二能礼因

  《经》我以普贤行愿力故、深心信解、如对目前。

  《记》能礼之心、所礼之境、因缘和合、礼敬乃成。行者观行、愿通未来、以行导愿、以愿填行、如车二轮、转动同时、愿礼过未诸佛、当下即礼著过未之佛、以拜时有观想故、虽拜现前一佛、随观心通于三世、拜一释迦牟尼佛、或拜一阿弥陀佛、皆随观行而遍于三世十方、心能转境之力也。若转不动、即是凡夫、心无智力故。凡夫份上修法界观、难以相应、因非常作之事故。五欲六尘之境、是凡夫之常事、处处贪著、将无分限之心、变为有分限。欲广大心量、须生处转熟、熟处转生、及生处转熟后、即知观行不可思议、‘我以普贤行愿力故\’、谓我普贤、依他普贤行愿法力、故能‘深心信解\’也。十方三世佛皆有普贤为长子、后普贤学前普贤也。或我普贤人、以普贤法、人法不二、起‘深心信解\’、信深解深也。信得一切时一切处有十方三世佛、解得一切时一切处有十方三世佛。‘如对目前\’亲切至极、法力亦缘力也。观行亲切、礼拜恰当、故如亲见诸佛、现在其前、此普贤行愿因力、亦他普贤增上缘力也。

  ○三能礼相二、初总明

  《经》悉以清净身语意业、常修礼敬。

  《记》清净者、身业五体投地、语业称扬赞叹、意业恭敬至诚、三业清净也。常修礼敬者、拜时礼敬双修、不拜时意业常敬。既知诸佛遍一切处、尘刹身毛、皆有无尽佛身、安得不随时随处、常修礼敬。

  ○二别显

  《经》一一佛所、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、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。

  《记》‘一一佛所\’句、多身礼一佛、多身礼多佛也。‘一一身\’句、一身礼多佛、多身礼多佛也。多礼一、多礼多、一礼多、一礼一四句、皆于一身礼一佛上显、心能转境、将一切质碍境转为唯心、棹子台凳一切皆心、心通故一切融通、转成大光明藏。所礼佛身、能礼我身、随光明藏转多。常修转境观行、生处转熟、自然转动、而能现一身拜多佛、多身拜多佛。即或未转动、亦要信得诸佛境界、法尔如是、竖穷横遍。

  ○辛三总结二、壬初显无尽二、癸初别明虚空二、先反显

  《经》虚空界尽、我礼乃尽。

  《记》虚空界无尽、而言尽者、反显我礼无尽也。

  ○后顺释

  《经》以虚空界不可尽故、我此礼敬无有穷尽。

  《记》顺释虚空无尽、发无尽之行愿、礼体俱到也。

  ○癸二总列余三

  《经》如是乃至众生界尽、众生业尽、众生烦恼尽、我礼乃尽、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、我此礼敬无有穷尽。

  《记》如是者、以虚空一法、例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三法。此横说一一无尽、以显礼敬行愿无有穷尽。

  ○壬二彰无间

  《经》念念相续无有间断、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。

  《记》礼敬无间、乃普贤菩萨由大悲心故、代众生礼拜、而发无尽行愿、念念相续、三业无有疲厌、竖说礼敬诸佛之行愿无有穷尽。此礼敬一行、既无间断之时、余九行愿、即不暇行矣、况一一皆曰念念相续、云何通、盖以一行即一切行、互摄互融故、如前一门具十中说。又者上至诸佛、下至蠕动含灵、同一法身、众生界无有尽故、念念中皆有拜佛之众生、同一法身故。众生拜即是我拜、又是随喜功德之义、故能念念相续、无有间断。

  ○庚二释称赞如来三、辛初牒名

  《经》复次善男子、言称赞如来者。

  《记》此牒第二行愿名也。

  ○辛二释相三、一所赞境

  《经》所有尽法界虚空界、十方三世一切刹土、所有极微一一尘中、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、一一佛所、皆有菩萨海曾围绕。

  《记》此所赞境、较上所礼境宽广、上云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佛、此云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、一一尘中、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、非礼敬之佛少于称赞之佛、文有隐略耳。

  ○二能赞因

  《经》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。

  《记》前广此略、略去普贤行愿力数字、当然亦有普贤行愿力、‘甚深胜解\’、约见理、即见法身之如理智也。‘现前知见\’、约见事、即见报化之如量智也。二而不二、甚深难思。

  ○三能赞相(四)一标能赞相

  《经》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。

  《记》能赞相、即是舌根语言辩才、‘各\’字指能赞人个个赞、亦指所赞佛个个赞。天女舌根微妙、云‘出过\’者、以此能赞舌根、通情与无情故。‘微妙\’者、微细妙好、即妙有舌根、即一即多也。普贤菩萨之身、遍虚空等法界、故舌根亦充塞虚空、遍满法界、一切情与无情言声、皆普贤菩萨摄成赞叹诸佛之音也。如昔朱太祖闻杜鹃鸟鸣、问刘伯温曰:‘彼鸟对朕说甚?’刘伯温答曰:‘对圣驾说独掌山河\’。又问对汝说何?答曰:‘说辅弼山河\’。又问对农人说何?答曰:‘说麦黄快割\’。赞佛人闻之、必成称赞诸佛、无非唯心所现耳。故修称赞如来行愿者、则风声雨声、车声马声、木鱼引罄声、皆是称赞如来之音声。如西方水鸟树林、皆演法音、亦是念佛心转境故。善学华严者、收三世间为一心。诸位如不善观、可观想一切语言音声之所从来处、皆是真空理体、即宗门所谓话头。如是回光返照、则知一切声、皆是法身随缘。法身是体、随缘是用、虽是体用、然有显与不显之别。观想得力时是法身起用、称赞如来、否则法身隐没、不成普贤称赞行愿。

  ○二正辩称赞

  《经》一一舌根、出无尽音声海。一一音声、出一切言辞海。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。

  《记》‘出无尽音声海\’、谓音声多也。‘出一切言辞海\’、谓言辞多也。如来功德无尽、故以无尽音声言辞称赞。

  ○三赞所经时

  《经》穷未来际、相续不断。

  《记》普贤行愿力不断故、竖穷三际称赞不断。

  ○四明其周遍

  《经》尽于法界、无不周遍。

  《记》不惟竖穷三际赞、而且又横遍十方赞也。

  ○辛三总结二,壬初无尽二,先反显。

  《经》如是虚空界尽、众生界尽、众生业尽、众生烦恼尽、我赞乃尽。

  《记》虚空无尽而云尽者、反显称赞亦无尽而言尽也。

  ○后顺成

  《经》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、我此赞叹无有穷尽。

  《记》顺释可知。

  ○壬二彰无间

  《经》念念相续无有间断。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。

  《记》称赞是语业。云身语意业者、意业起时现之于口、口又身之一分、故通三业。无间如礼敬中说。

  ○庚三释广修供养三、辛初牒名

  《经》复次善男子。言广修供养者。

  《记》此牒名也。‘广修供养\’、观下文中、有种种供云、似非人力所能办到。然若运心修观、未尝不可转供养具、为唯心性具妙供、而为供养、纵不能观想、亦宜随力随分、以能办到之供、日日供养。皈依三宝、理应依赖于佛、系念于佛、每日随时皈依、即是将心系念于佛、纵不能系于法身佛上、亦应系于色身。故对佛像当如活佛尊敬、有事出外、应在佛前问讯告假、事毕回家、当向佛前问讯销假。新制衣服、及新鲜食物、皆先供佛、而后食用。每日最少亦要长灯一盏、长香一枝、清水一杯、而为供养。

  ○辛二释相二、壬初正明供行四、一所供境

  《经》所有尽法界虚空界、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、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。一一佛所、种种菩萨海会围绕。

  《记》文义同上

  ○二能供因

  《经》我以普贤行愿力故、起深信解现前知见。

  《记》能供因、与前能礼因同。行愿二字即是悲智双运、以愿属大悲、行属大智、能修供养云等智也、利益众生供养等悲也。

  ○三列供具

  《经》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。所谓华云、发云、天音乐云、天伞盖云、天衣服云、天种种香、涂香、烧香、末香。如是等云。一一量如须弥山王。然种种灯、酥灯、油灯、诸香油灯。一一灯炷如须弥山。一一灯油如大海水。

  《记》‘悉\’字亦双指、能供人及所供佛、‘以\’字总标用一切供具也。‘上妙\’者、最上妙好、即真空中所现妙有也。‘所谓\’下别列、‘华云\’即天然之花、天者、第一义天也、自法界真空理现妙华、此华云即是理法界随缘所成事花、而结为云也。‘发云\’、花贯穿而成鬘也。‘天音乐云\’、八种音乐、天然不鼓自鸣。‘天伞盖云\’、以天然伞盖为供具也。‘天衣服云\’、以天然微妙衣服为供具也。‘天种种香\’、是总。‘涂香\’即香油香水等。‘烧香\’即种种燃烧之香、‘末香\’即研香为末、或涂或烧亦有种种。‘一一量如须弥山王\’、须弥山为诸山之王、此云妙高峰、即财即法之妙有供养也。燃种种灯、一一灯炷如须弥山表愿力大也。一一灯油如大海水、表悲行大也。皆观行所成、非人力所能办到。

  ○四正供养

  《经》以如是等诸供养具、常为供养。

  《记》以上明供具、此明常为供养、即财供、即法供、即行供、即愿供、世人修财供、不善观想、即不通于法、财法各别故。普贤菩萨财供即是法供。

  ○壬二校量显胜二、癸初校量二,子初举所校量二,一总指

  《经》善男子、诸供养中、法供养最。

  《记》校量财法供养、法供最上也。‘供养\’即是上供。下施有三种、曰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。上无怖畏故。唯财与法、故祗校量财法。‘诸\’者、财供法供、皆有种种。

  ○二别明

  《经》所谓如说修行供养、利益众生供养、摄受众生供养、代众生苦供养、勤修善根供养、不舍菩萨业供养、不离菩提心供养。

  《记》如上种种供具而为供养、即‘如说修行供养\’。又‘如说修行\’、不外止持二法。佛教诸恶不作即应止、佛教众善奉行即应行。教作者不作即无功德。如小儿不能作大人事、故亦无过但不得超出世间。教止者不止、即有罪过。故欲上升者、常众善奉行。惧下堕者、当诸恶不作。佛以利生为事业、视大地众生犹如一子、故利益众生得佛欢心、以四摄法摄受众生得佛欢心、勤修善根得佛欢心、不舍菩萨业得佛欢心、不离菩提心得佛欢心、皆法供养也。普贤菩萨财供即是法供、平等平等、何用校量、为无观行无愿力之人、财供非供法者、而较量之、财供实不及法供功德之大。佛赞叹供养如来、故修供养、即是如说修行。须以义消文、切勿以文害义、谓普贤财供非法供。

  ○子三、正明校量

  《经》善男子、如前供养无量功德、比法供养一念功德、百分不及一、千分不及一、百千俱胝那由他分、迦罗分、算分、数分、喻分、优波尼沙陀分、亦不及一。

  《记》如前供养、若非普贤行愿、纵有无量功德、比法供养一念功德、百分不及一。是以法供一念功德、分为百分、以一分与无量财供功德较量、不及其一也。‘下分\’又将法供一念功德分为千分、以一分与财供功德较量也。向下亦是将一念法供功德、分为百千俱胝之一分、乃至优彼尼沙陀分、与财供功德较量亦不及一。‘迦罗分\’竖析人身毫毛为百分也。‘优波尼沙陀分\’此云近少分、与微尘分为七分名邻虚分义同。言极微少也。

  ○癸二征释

  《经》何以故、以诸如来尊重法故。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。若诸菩萨行法供养、则得成就供养如来。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。

  《记》征何以法供胜过财供、释以尊重行愿因法故、出生诸佛果法故。

  ○辛三总结

  《经》此广大最胜供养、虚空界尽、众生界尽、众生业尽、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。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、我此供养亦无有尽。念念相续无有间断。身语意业、无有疲厌。

  《记》此亦同前、先以有尽反显、而后顺释供养无尽。

  ○庚四释忏悔业障三、辛初牒名

  《经》复次善男子,言忏除业障者。

  《记》此牒名也。忏者忏其前愆、悔者悔其后过。身口意三业有过、皆障菩提涅槃、故须忏悔、不敢复作。

  ○辛二释相二、壬初举所忏二、一正举

  《经》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、由贫嗔痴、发身口意、作诸恶业。

  《记》‘菩萨自念\’是发菩提心能知痛痒、起觉照之人也。自念者、自用菩提心观念也。念今生以知过去、观他人以知自己。故知过去由贪嗔痴发身口意、而作诸恶业、恶业无量、束广为略、不出十恶业、以身口意为造业具。意起贪嗔痴三、身造杀盗淫三、口出妄言绮语等四。能自念恶业、即智慧心现前。有觉心观行者、方能自念、否则终日造恶、不知有过。人或举其过、则耳不乐闻。况业不重不生娑婆、果无业系、何不超出三界。故知生此娑婆、必是业重之人、理宜诚心忏悔、誓不复造。自以无业不肯修忏者、愚昧孰甚。

  ○二显多

  《经》无量无边。若此恶业有体相者、尽虚空界不能容受。

  《记》忏有理事、先明理忏、恶业原本无体。虚妄之相、幻化不实、有何罪过可忏。然而无体相之境、众生已迷、欲悟罪无体相、须修实相忏、如念法身佛、或修真空观、观念成就、亲证实相、妄我即空、罪无所附、故罪性亦空。倘不明真空、我相不空、故有身心世界、业由我造、谁代我受。云忏悔业障、亦可谓为忏悔我见、我见一空、无始所造恶业、悉皆空矣。

  ○壬二辩忏相二、一明忏业具

  《经》我今悉以清净三业。

  《记》身口意三为造业具。修忏亦以三业修、如人倒地、还从地起。‘口业忏\’称扬诸佛功德、发露罪过。‘身业忏\’尽此寿命、作诸佛事。‘意业忏\’缘想诸佛无量功德、化除无量罪过。身作佛事身清净、口说佛法口清净、意正思惟意清净、如是对治、如应病服药也。

  ○二明所对境

  《经》遍放法界极微尘刹、一切诸佛菩萨众前、诚心忏悔、后不复造、恒使净戒一切功德。

  《记》此下明事忏。又二、一取相、二作法。取、求也、相、妙有也、所对之境、传妙有之相也。普贤菩萨能现多身、故能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妙有相前忏悔。其次修观行即菩萨、或能观此境界、我辈名字即菩萨、观行达不到此广大妙有之境、岂即不对法界极微尘刹诸佛菩萨前求忏悔乎。不修广大之忏、安能忏除广大恶业。要知对一比丘忏悔、或对四人成众比丘作法忏悔、亦即是对十方诸佛菩萨忏悔。何以故、作法身观、与诸佛菩萨同一法身故。‘诚心忏悔\’者、要忏除恶业、须发至诚心、发不起诚心宜抚心自问、造恶业是否要堕地狱、如是一问、诚心自油然而生矣、诚心乃从天理良心发出也。‘后不复造\’即悔其后过也。对诸佛前诚心忏悔、即是取相忏义、感应道交、得佛摩顶、或放异香见光见华、即为取得妙相、忏已不得再造。‘恒住净戒一切功德\’即是作法忏义、僧作羯摩法。故曰作法、忏罪即持戒、故曰住戒、翻过成德、何得不为。

  ○辛三总结

  《经》如是虚空界尽、众生界尽、众生业尽、众生烦恼尽、我忏乃尽。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、我此忏悔无有穷尽。念念相续、无有间断。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。

  《记》此亦初反显次顺释以障无尽无间也。

  人人皆应忏悔业障、若自以为无业障者、即是愚痴人。因普贤菩萨尚自念所造恶业、设有体相、尽虚空界不能容受。凡夫业重障深、讵可不忏。又者忏悔有能忏十心、所忏十心。佛法救度众生、为令众生知病服药也。今生纵未造业、而挝过之业、已无量无边、何况今生、难免不造、故应诚心忏悔。兹先讲所忏十心、次讲能忏十心、所忏即所治顺生死十心、此心如厕虫乐厕、不觉不知。

  一妄计人我、起于身见:人我之义粗显、依身见而起、以有我身故造业、设不计妄身妄我即显法身真我。真我即大方广、亦即菩提涅槃。妄计人我、故成斗争之本、增长无尽生死、此是所治第一身见心。

  二具足烦恼、外遇恶缘、我心增盛:心中虽具足烦恼、若不遇外缘、业不能起、内因外缘和合、恶业成矣。外缘即依正二报也。‘依报\’六尘之境、‘正报\’恶知识、恶眷属(生死眷属、无论强软、皆恶眷属)、皆为增长我见之缘、使我见增盛、即第二我见心。

  三内外既具、灭善心事、不喜他善:内具烦恼、外遇恶缘、自之善心善事灭矣。故见人善行、与己不同故、如冰炭不同炉、而生嫉妒、不喜他人之善、是为第三嫉妒心。

  四纵恣三业、无恶不为:作恶由三业起、既纵恣三业、故无恶不为。所谓君子有所不为、小人无所不为也、是为第四为恶心。

  五事虽不广、恶心遍布:作一小恶、事虽不广、而心即法界、故业亦遍满法界。如彼好淫之人、其心决无际限、只淫一人、故淫业遍满法界。好杀者、杀一生命、其心决无际限、只杀一生、故杀业遍满法界、是为第五广大恶心。

  六恶心相续、昼夜不断:如贪淫好杀者、随其所好、恶心相续。日有所思、夜有所梦、昼夜不断、是为相续恶心。

  七覆讳过失、不欲人知:作恶事者、苟发露于人、决不再为。以被恶心所障故、覆藏过失、不欲人知、是为覆罪恶心。

  八虏扈抵突、不畏恶道:虏扈不受规谏、性刚强也。抵突即与人抵抗也。即或告以汝所作非、将堕地狱、亦复不惊不怖、是为不怖恶道心。

  九无惭无愧、不惧凡圣:惭则己心不安、愧则羞难对人。不信因果、不畏恶道、不惧凡圣、故无惭无愧。凡即阎王鬼神、天龙八部、有他心通、及赏善罚恶之权、乃至掌国法者是也。圣乃出世四圣、有威可畏、以无惭无愧、故不畏惧也、是为无惧恶心。

  十拨无因果、作一阐提:不信堕地狱之语、以为死了即了、只见活人受罪、谁见死人带枷、始终作一阐提。梵语阐提、此云信不具、是为断善恶心。

  既知所治之病、宜知能治之药。修行人要有智慧心、智慧心即是了生死之心。故再讲能治十心。

  能治逆生死十心。

  一明信因果:以治前第十心。有信因果之心、即可忏不信因果之罪、切实明白、知因果者、唯佛与佛乃能究竟。

  二自愧克责:以治前第九心。既信因果、迷时即当自责、克者胜也、谓能自责、则善心胜过恶心也。

  三怖畏恶道:对治第八不畏恶道之心。

  四不覆瑕疵:以治前第七心。怖畏恶道、故不覆瑕疵。清净心如完好白玉、道人造恶业、如白玉有瑕疵、发露罪过、如生疮者除去脓血、覆藏罪过、如畜脓养疖子、自受其苦。

  五断相续心:发露罪过、誓不再造、即断第六相续心。

  六发菩提心:心灵活而非呆板之物、不造恶必修善、故翻恶心而为善心、发菩提心者、以广大善心、对治第五广大恶心也。

  七修功补过:发菩提心须起行、以持戒修福功德山、填罪过之河、对治第四为恶心。

  八守护正法:对治第三不随喜心、欲修功补过、须持净戒。不持戒者、皆是罪人、以不学戒故、不知持戒功德大、犯戒罪过大。能持微细戒、方可护重成、轻重等持、使佛法常住、而为人所尊敬、守护佛之正法、即是守护自己正法。

  能受持以上八条、即成就作法忏。

  九念十方佛:治第二恶知识缘。一方面作法忏、一方面还要取相、以忏宿现二业、念佛属取相忏也。但十方佛甚多、如何能尽念之。会念者、念一佛即是念十方佛、‘十方三世佛、同共一法身、一心一智慧、力无畏亦然。\’念成感应道交、取得好相、不惟现业消灭、过去之业一并忏除。以十方佛为护符、倾心恭敬、消灭增盛之我心、我心既灭、无我之我、即是真我、自然能与佛合而成一矣。

  十观罪性空:以治第一身见。观罪性空、即实相忏。无相之相、即实相。故实相无相、罪无所系、以如如智契如如理、一如无二如、了无一物故。罪山惑起、惑业无性、不能自立。无性之性、即是实性、实性随无明之缘、虽随缘而不变为无明、如如还自如如也。若知无明无性、本明即显、一切罪过、不能加于本明之上。众生观不到、故证不到、以观不到故、妙明真心似成无明。返妄归真、始知惑业无性、无非翳眼见空华。迷法身故认色身之假我为我、认得真我、即无假我、色身假我既空、地狱畜生等身亦空、罪性亦空矣。若不恳切忏悔、何能感应道交。亲证实相者、尽未来际、亦不造罪、证不澈底者、不在此例。娑婆世界犯缘过多、故须常修忏悔。普贤菩萨劝大众虚空界等尽、忏悔乃尽、而虚空界等不可尽故、忏悔亦无有尽。

  ○庚五释随喜功德三、辛初牒名

  《经》复次善男子。言随喜功德者。

  《记》此牒起随喜功德而解释之。

  ○辛二释相四、一喜如来善

  《经》所有尽法界虚空界、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、为一切智、勤修福聚、不惜身命、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、极微尘数劫。一一劫中、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、极微尘数头目手足。如是一切难行苦行。圆满种种波罗密门、证入种种菩萨智地、成就诸佛无上菩提、及般涅槃、分布舍利。所有善根、我皆随喜。

  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、约所喜之人也。从初发心下、约所喜之善也、谓诸佛最初遇三宝之缘而发心、为成佛而修福聚也。发菩提心即是智慧心、智慧心即始觉智。始觉者始觉惑业生死本空、始觉菩提涅槃本有、即知真本有、达妄本空本有要假修显、故曰‘从初发心、为一切智、勤修福聚。\’为一切智、即为成佛也。修福聚即修功德藏也。要修福德、对于身心世界不可爱惜、先修施度、以难舍之头目手足而行布施、况财物乎。又非施一次两次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、经尔许劫、行难行苦行、圆满种种波罗密门、不惟施彼罗密行圆满、其余诸波罗密、一一悉应行圆满也。施度中亦具足戒、忍、进、禅、慧、诸波罗密、为持戒故、有来乞内财外财即舍之、能舍即能忍也。说舍便舍、即是精进、难舍能舍、而心不动、即是禅定。施戒忍进禅设无智慧、不能成办、不惟施波罗密具足诸波罗密、一一波罗密皆互摄互融。证入种种菩萨智地下、谓从初发心、至三贤十地、一位一位证入成就诸佛所证之无上菩提、又成就诸佛所证之大般涅槃。涅槃即灭度也、灭度生死苦而不生不灭、分布舍利于人间天上、利益一切众生、为众生生善之根。佛未成佛时、生自成佛之善根、佛已成佛、为一切众生生善之根、我皆随喜者、非只心随喜而已、行佛之行、是真随喜。

  ○二喜诸趣善

  《经》及彼十方一切世界、六趣四生、一切种类所有功德、乃至一尘、我皆随喜。

  《记》诸趣即六趣、谓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。四生即胎卵湿化。天趣地狱趣皆化生。人与修罗畜生皆通四生。鬼有化生胎生、罗刹鬼子母属胎生。六趣四生又各有种种类类。所有功德、乃至极少之一尘、我普贤悉皆随喜。人天修罗有种种功德者、鬼道容或亦有功德。畜生中马不欺母、麒麟不踏生草、鸦有反哺之义、羊有跪乳之恩、亦有功德、可说随喜。至若地狱众生、一日一夜、万生万死方受苦之不暇、有何功德而可喜。普贤大智、知彼地狱中极苦众生、自性功德未失、即本具大方广与佛无二、虽无修德、而有性德故。‘乃至一尘\’、一尘约理、理微细也。如云一尘中剖出大千经卷、岂非微细至极乎。亦约事言、虽极恶之人、择其所长不无微小之善、行人皆当随喜。故以佛眼视众生、众生无不是佛、以善眼视众生、众生无有不善、此是佛菩萨之慈悲心。学佛法人亦应学佛、只见众生之善、不见众生之恶、即转烦恼成菩提矣。

  ○三喜二乘善

  《经》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、所有功德、我皆随喜。

  《记》声闻有学约因、即三果四向。无学约果、即阿罗汉、有七因四果。辟支佛、正修十二因缘观时、是有学位、证道是无学位但有一因一果。约大乘法门、应弹偏斥小、叹大褒圆。此经是华严圆教法门、何以随喜小乘?乃有二义。一者就权说、虽是声闻缘觉、胜世间故。二就实说、声闻辟支佛、将来必定成佛、岂可不随喜耶。

  ○四喜菩萨善

  《经》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、志求无上正等菩提、广大功德、我皆随喜。

  《记》此喜菩萨善也

  ○辛三总结

  《经》如是虚空界尽、众生界尽、众生业尽、众生烦恼尽。我此随喜无有穷尽。念念相续、无有间断。身语意业、无有疲厌。

  《记》总结无尽可知

  ○庚六释请转*轮三、辛一牒名

  《经》复次善男子、言请转*轮者。

  《记》‘请\’者、菩萨悲愍众生故请法也。‘转\’者展转、自觉觉他展转不息、如轮常转。‘法\’者轨持义。依一心法轨生物解、任持自性不失也。‘轮\’有圆满义。摧碾义、摧灭众生妄我、圆满菩提真我也。

  ○辛二释相二、一举所请境

  《经》所有尽法界虚空界、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。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。一一刹中、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。一切菩萨海会围绕。

  《记》所请之境、谓所请者是诸佛菩萨也。‘所有\’即心中所有也。‘十方三世\’者、时处不相离也。一切时一切处、念念有佛成佛、见佛自易易耳。何故众生不得见也?约理说、众生发起一念好心、或起一念智慧、或起一念慈悲、即是成佛。而众生心又各各互遍、故云念念中有刹尘数诸佛成等正觉。约事言、则佛法界与众生法界、相隔悬远、众生背尘合觉故、或缘浅故、不能见佛。观行即菩萨以上之菩萨、智慧超胜、故能见也。‘一切菩萨海会围绕\’者、佛如心王、菩萨如心所、心所法尔随逐心王、故佛说法、菩萨围绕。

  ○二正明请法

  《经》而我悉以身语意业种种方便、殷勤劝请、转妙*轮。

  《记》请法以三业劝请。身劝请恭敬礼拜、口劝请称扬赞叹、意劝请恭敬至诚。种种方便、殷勤劝请、转妙*轮。妙法即心法也。心法即正法也。如来说法四十九年、无非说的心法。转正*轮者、说唯心之法、拣非心外取法也。为佛弟子不知有佛则已、知有佛即应请转*轮。请转*轮、即是上求下化、亦即是上顺诸佛之心、下顺众生之心。佛以说法度生为本怀、然无请不说。故有人请法、自是上顺佛心。众生有欲求法而不知请、请则众生得闻佛法故喜、即是下顺众生之心。对于佛法自有所知、愿与众生说、即是请自心佛说法。见他能说法者、请转*轮、名字即佛以上之佛、皆当请之。是故有智慧人、一切时能修请转*轮之行。会事归理、皆请自心中佛说法、度自心中众生。若无智慧、佛在面前、当面错过。自能说法、亦吝不说、皆成愚痴。

  ○辛三总结

  《经》如是虚空界尽、众生界尽、众生业尽、众生烦恼尽。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*轮、无有穷尽。念念相续、无有间断。身语意业、无有疲厌。

  《记》此亦总结无尽可知。

  ○庚七释请佛住世三、辛初牒名

  《经》复次善男子,言请佛住世者。

  《记》佛无生灭、有机则在众生心中现、无机则在众生心中隐。请佛住世、佛即在请者心中现而不入涅槃。此牒名也。

  ○辛二释相

  《经》所有尽法界虚空界、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、将欲示现般涅槃者。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。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、为欲利乐一切众生。

  《记》佛有六即佛。有欲涅槃者、皆请住世、莫入涅槃。一理即佛。劝学佛法、令知自心即佛、即是请佛住世、不学无知、即是涅槃。二名字即佛。已学佛法、虽知自心是佛、不修观行、旋知旋迷、即是涅槃、劝修观行、即是请佛住世。三观行即佛。十信菩萨、虽修观行。不行六度万行、未见自性、即是涅槃。劝修六度万行、使见心性、即是请佛住世。四相似即佛。三贤菩萨、虽修六度万行、相似见性、不修加行、即是涅槃。劝修加行、转似成真、即是请佛住世。故三贤位后、有四加行。五分证即佛。登地菩萨、修证未圆、仍在涅槃、请彼圆修圆证、即是请佛住世。六究竟即佛。不请住世、即示涅槃、故须请佛住世。以上六即佛、皆请住世。又者各人智慧现前、即是佛住世。智慧不现前、即是佛涅槃。经文所请、究竟即佛也。以有及诸声闻缘觉、乃至一切诸善知识、我皆劝请、莫入涅槃句、故知六即佛、皆当劝请也。经劫句、请佛住世之时也。为欲利乐一切众生句、是别明请佛住世之意。

  ○辛三总结

  《经》如是虚空界尽、众生界尽、众生业尽、众生烦恼尽、我此劝请无有穷尽。念念相续、无有间断。身语意业、无有疲厌。

  《记》此亦总结无尽。

  ○庚八释常随佛学三、辛初牒名

  《经》复次善男子、言常随佛学者。

  《记》此牒名也。此下三愿、俱属回向、但若融摄、则十门皆回向也。别言则八、九、十、三愿属于回向。故偈颂中、第七愿后、即总标回向。三回向中、八即回向菩提。九即回向众生。十即回向法界。前二是回向别义、后一是回向普义。八九是别说二利行体。八属自利、九属利他。第十门、是别说所回善根、谓将二利功德及一切福、回向三处也。又此第八、同华严经十回向中等一切佛回向。

  ○辛二释相二壬初学本师二、癸初明所学二、一明因行

  《经》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。从初发心、精进不退。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。剥皮为纸、析骨为笔、刺血为墨、书写经典、积如须弥。为重法故不惜身命。何况王位、城邑聚落、宫殿园林、一切所有。及余种种难行苦行。

  《记》明因行者明毗卢遮那佛因行也。说娑婆世界、应说本师释迦牟尼佛。说毗卢遮那佛应说华藏世界、文隐略故。说裟婆隐释迦、说遮那略华藏、真应不二故。娑婆即华藏、亦即最中一世界种中第十三层之一世界。初发心称信相菩萨。信心之相、依起信论有三种信心之相。一者信自心本觉、是信佛宝。二者信自性真如、是信法宝。三者信上二和合、即是信僧宝。宝虽有三、仍是一心无相。还须借雕刻佛像、贝叶经卷、剃染具戒、事相三宝以显。故信事相三宝。依璎珞经有十种信心之相。‘一亲近善友\’、既信佛法、应亲近善知识、远离恶知识。‘二供养诸佛\’、既信佛法、应供养佛。‘三修习善根\’、既信三宝、当众善奉行。‘四志求胜法\’、胜法即涅槃、换言之、即求证自性真如。‘五心常柔和\’、有信心菩萨、心不刚暴、常常柔和。‘六遭苦能忍\’、能忍苦恼、而不怨天尤人。‘七慈悲深厚\’、信真如体同故、慈悲深厚、利益众生。‘八深信平等\’、既信自性理具三宝、十界皆同此理、故常觉自他平等。‘九爱乐大乘\’、大即一心三大。乘者喻也、信而不爱、何能修证。‘十求佛智慧\’、发菩提心、誓成佛道、或三或十、开合不同、无非信心之相也。精进不退者、发菩提心、愿成佛道、须向成佛道上行去。有进无退、决定成佛。法华经云、‘若人散乱心、入于塔庙中、一称南无佛、皆已成佛道、乃至一举手、或复小低头、以此供养像、渐见无量佛。\’如造佛像者、一雕一锯、无非成佛。你我学佛法人、参禅念佛、诵经持咒、皆当精进不退、念念成佛。诸佛因地、为重法故、不惜身命。‘剥皮为纸、析骨为笔、刺血为墨、书写经典、其量之多、积如须弥。\’身命为人难舍者、以有志愿之鼓励、故亦不难。如为区区名利而走险者、尚能牺牲身命、何况为求广大菩提、有何难舍。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云。释迦牟尼佛、因地为最胜仙人时、修慈悲观。但悲无智、无以度生。遂到处求佛法、发愿能施以佛法者、即以身命供养。来一天魔、佯谓能说佛法。须剥皮为纸、析骨为笔、刺血为墨、方为说法。最胜仙人欢喜不已。回想过去生中、不知无益丧了许多身命。今为佛法而舍、固所愿也。遂剥皮析骨刺血。魔固不能说法、见最胜仙人果肯舍身命、便即隐去。最胜仙人仰祷十方诸佛。我以诚心求法、惟愿大慈、为我说法。即感东方三十二佛土外、净明王佛、来说集一切福德三昧经。以得佛光照故、皮肉完好如故。得大辩才、千生常行教化众生、千生后、生净明王佛土、亲近净明王佛。以重法故、得此感应、此约事说也。再约理言之。修观行、观色身、无非父精母血、与业识因缘和合而有、‘因缘所生法、我说即是空\’、作空观、即将我空观法、写于身上。再观五蕴诸法、但假名而已。作假观、即将假观法、写于身上。再观空有不二、即将中道第一义谛法、写于身上。是故约理、人人皆可做到、观行得三昧时、剥皮析骨刺血、事上亦可做到。果能不爱色身、即得法身。不著识心、即得慧命。不惜身命、以重况轻也。难舍之身命既舍、故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、无有不能舍者。及余一切难行苦行、无有不能行者。

  ○二、辨果用

  《经》乃至树下成大菩提、示种种神通、起种种变化、现种种佛身、处种种众会。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、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、或处转轮圣王、小王眷属众会道场、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曾道场。乃至或处天、龙、八部、人、非人等众会道场。处于如是种种众会。以圆满音如大雷震、随其乐欲、成熟众生。乃至示现入于涅槃。

  《记》八相成道。皆果上之用也。初句举一成道。末句举一涅槃、以该八相、‘种种神通变化\’、皆八相成道义。‘种种佛身\’者、或现大身、或现小身也。处‘种种众会\’即下五类道场、皆果上利生之用。‘眷属\’者、菩萨乃至小王皆有眷属也。‘刹利\’、四种姓之一、国王种姓也。‘婆罗门\’、净行种姓也。处于如是种种众会。‘如是\’亦指上五类道场也。‘圆满音\’者、佛一音演法、众生随类得解、成熟众生也。

  ○癸二辨能学

  《经》如是一切、我皆随学。

  《记》如上遮那如来一切因行果用、普贤菩萨皆愿随学。

  ○壬二例一切

  《经》如今世尊毗卢遮那。如是尽法界虚空界、十方三世一切佛刹。所有尘中一切如来、皆亦如是。于念念中、我皆随学。

  《记》以毗卢遮那佛为比例、毗卢遮那佛一切因果、我皆随学。如是十方三世一切佛刹、所有尘中、一切如来。若因若果、我亦皆愿学也。念念中学十方三世佛因及果、此普贤之所以为普贤也。会观想者、学一佛即是学一切佛。第一礼敬诸佛、乃至第十普皆回向。随力随分、皆随佛学。每日上殿过堂、听经学戒、心心念念学佛无间。佛因圆满、佛果亦圆。

  ○辛三总结

  《经》如是虚空界尽、众生界尽、众生业尽、众生烦恼尽。我此随学无有穷尽。念念相续、无有间断。身语意业、无有疲厌。

  《记》此结说无尽也。

\

  ○庚九释恒顺众生三、辛初牒名

  《经》复次善男子、言恒顺众生者。

  《记》此牒名也。‘恒顺众生\’、即随顺一切众生回向、十回向中第七回向也。顺众生根性而利益之。众生有五性、即阐提性、不定性、声闻性、缘觉性、菩萨性。菩萨亦在九法界中。对九法界众生、皆要随顺。顺空有不二、自他不二也。言空有不二者、如上所云。剥皮为纸、析骨为笔、刺血为墨、中作空观观己身。今观一切众生性空、性空故相亦空。次作假观。空非断灭、而有九法界之假相。空有不二、即是中观。顺空有不二、即顺中道。观自他不二、亦顺中道也。中道常住、故常随顺。顺有即是顺生死。顺空则不能度众生。又偏顺有、即不能自利。偏顺空、则不能利他。顺自他不二空有不二、是普贤菩萨之随顺。否则不偏凡夫、即落二乘。

  ○辛二释相二、壬初正明二、一所顺众生

  《经》谓尽法界虚空界。十方刹海、所有众生种种差别。所谓卵生、胎生、湿生、化生。或有依于地、水、火、风、而生住者。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。种种生类、种种色身、种种形状、种种相貌、种种寿量、种种族类、种种名号、种种心性、种种知见、种种欲乐、种种意行、种种威仪、种种衣服、种种饮食。处于种种村营、聚落、城邑、宫殿。乃至一切天、龙、八部、人、非人等、无足、二足、四足、多足、有色、无色、有想、无想、非有想、非无想。

  《记》所顺众生、除佛法界、九法界众生皆是所顺。顺者、顺众生善恶根性而度之也。佛一切契真、故应常随佛学。众生有善有恶、恶固不应学、善亦不可学。世间善恶、俱违真故、只可顺而度之。众生种类、差别甚多。有胎、卵、湿、化四生、各有种种类类。楞严经云、卵为想生。胎因情有。湿以合感。化以离应。以上受生差别。或有下依止差别、人类依四大而生住、夜摩以上诸天、依空而住。依卉木住。如花神树神之类。生类乃至威仪、各有种种。有竖生横生者。相貌有好丑、寿命有长短、种族有贵贱。名号各殊别、性情有刚柔、知见有邪正。欲乐有善恶。意(即心)行有定散、威仪有静动。种种衣服下、受用差别。乃至下开众生种类、有色即色界、无色即无色界、有想即有观想、无想即无想天、菩萨慧眼、将一切众生照在一心之中。故曰众生是菩萨心中众生、故恒顺教化。又智慧心遍法界知佛是自心中佛。故常随佛学、恒顺众生。

  ○二正明随顺

  《经》如是等类、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。种种供养、如敬父母。如奉师长、及阿罗汉。乃至如来、等无有异。于诸病苦、为作良医。于失道者、示其正路。于闇夜中、为作光明。于贫穷者、令得伏藏。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。

  《记》此正明菩萨之随顺也。‘如是等类\’、承上启下、谓我普贤皆一一随顺而转。‘转\’者、即起观智也。随顺众生而起观智。观一切众生性相皆空。而非断空。即空即有、自他不二、同一中道。既自他不二、则种种承事供养众生、即是承事供养自己。如敬父母者、梵网经云、一切男子是我父、一切女人是我母。生生受生、皆有父母、故六道众生、皆是父母。师长有成就教育之恩。佛法师长为法身父母、尤应尊敬供养。阿罗汉乃至如来、超略辟支佛菩萨、皆为出世圣人。为世间大福田、安得不承事供养。‘等无有异\’者。称性而观、不生分别、平等供养也。平等不分别、即是平等智。众生有病、‘为作良医\’。有身病则治身病、有心病则治心病。‘于失道者、示其正路。\’失道有事有理。约事、走险道是失道。约理、走生死道、不走菩提道、涅槃道、是失道。‘于闇夜中、为作光明。\’众生在无明黑暗中、为彼说法、即是施光明。‘于贫穷者、令得伏藏。\’约事、指示伏藏金银。约理、不知修行者、令学佛法、便得宝藏。今知自心之大方广、即伏藏也。

  ○壬二征释二、癸初令佛喜二。一征二释

  《经》阿以故?征也。向下释。菩萨若能随顺众坐、则为随顺供养诸佛。若于众生尊重承事、则为尊重承事如来。若令众生生欢喜者、则令一切如来欢喜。

  《记》征意谓生佛各别、何以顺众生能令诸佛欢喜。又诸佛固应顺、众生多有造业者、何以亦顺。答意顺众生即是顺佛。尊重众生、即是尊重如来。又不惟佛喜、众生本来是佛。众生欢喜、即是佛欢喜。又佛心如大海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