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佛网
念佛网
南怀瑾 黄念祖 李炳南 刘素云 钟茂森
主页/ 林克智/ 文章正文

《净土十疑论》浅讲 陈瓘 后序

导读:陈瓘 后序人心无常,法亦无定。心法万差,其本在此。信此则遍信,《华严》所以说十信。疑此则遍疑,智者所以说十疑。出疑入信,一入永入。不离于此,得究竟处。净土者,究竟处也。此处有说法之主,名无量寿。此佛说法,未尝间断。  疑障其耳,则聋而不闻。疑障其心,则昧而不觉。不闻不觉,安住恶习,赞叹不念,随喜粗心。妄指莲胞,以为虚诞。终不自念此分段身,从何而得,自何而来?胎狱秽浊,真实安在?信凭业识,自隔真际。...

  陈瓘 后序

  人心无常,法亦无定。心法万差,其本在此。信此则遍信,《华严》所以说十信。疑此则遍疑,智者所以说十疑。出疑入信,一入永入。不离于此,得究竟处。净土者,究竟处也。此处有说法之主,名无量寿。此佛说法,未尝间断。

  疑障其耳,则聋而不闻。疑障其心,则昧而不觉。不闻不觉,安住恶习,赞叹不念,随喜粗心。妄指莲胞,以为虚诞。终不自念此分段身,从何而得,自何而来?胎狱秽浊,真实安在?信凭业识,自隔真际。于一幻境,非彼执此。生生不灵,永绝圣路。以如是故,释迦如来起大慈悯,于秽浊中,发大音声,赞彼净土上妙之乐。于生死中,为大船师,载以法船,令趋彼岸。昼夜度生,无有休息。

  然而弥陀之岸,本无彼此。释迦之船,实非往来。譬如一灯,分照八镜,镜有东西,光影无二。弥陀说法,遍光影中。而释迦方便,独指西镜。故已到彼岸者,乃可以忘彼此。未入法界者,何自而泯东西?于此法中,若未究竟。勿滞方隅,勿分彼此,但当正念谛信而已。此二圣之意,而智者之所以信也。

  信者万善之母,疑者众恶之根。能顺其母,能锄其根。则向之所谓障缘众生,聋可复闻,昧可复觉。未出生死,得出生死。未生净土,得生净土。顺释迦之诲,往面弥陀。随弥陀之愿,来助释迦。在此而遍历十方,即西而普入诸镜。自二圣建立以来,如是之人,如河沙数。云何不信,云何而疑?能自信已,又作方便,令诸未信无不信者。此则智者之所以为悲也。

  明智大师中立,学智者之道,不顺其文,而顺其悲。所以又印此论,冠以次公之序。予乃申广其说,以助其传。

  【讲】

  “后序  宋左宣义郎陈瓘述”

  左宣义郎,是宋朝的官职的名称。陈瓘(音guàn),是人名。后序,因他尊重智者大师的地位,所以作了序文,只是放在原著的后面。

  “人心无常,法亦无定。心法万差,其本在此。信此则遍信,《华严》所以说十信。”

  因为人的心是无常的,所说的法也是不定的;心、法虽有着千差万别,但根本还在这个地方(净土法门)。信此则遍信,注意:在这个地方(净土法门)信了,则一切都信了。所以《华严经》中有“十信位”。以此来令众生对佛生起深信而不疑。

  “疑此则遍疑,智者所以说十疑。”

  若是怀疑净土法门,那么对一切都将产生怀疑。所以智者大师自己提出十个问题,并一一作了回答。

  “出疑入信,一入永入。不离于此,得究竟处。此佛说法,未尝间断。”

  出疑,破除疑问;入信,令入信心。一入永入,若是一旦深信,就再不复生疑。永远不离开净土法门,不去杂修乱进,终能修到究竟的果位。

  “净土者,究竟处也。此处有说法之主,名无量寿。”

  净土就是究竟的处所。极乐世界有讲经说法的主人,即阿弥陀佛,说法未曾间断过。

  “疑障其耳,则聋而不闻。疑障其心,则昧而不觉。”

  “疑障其耳”就是说:若是有怀疑心的人,他的耳朵(听觉)便受到障碍,人就会如聋似聵。怀疑障碍了心智的人,就会昏昧而不觉悟。

  “不闻不觉,安住恶习。”

  没有听到佛法,不知道有净土,不肯觉悟,就会安住于恶习。恶习,指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五大习气。

  “赞叹不念,随喜粗心。”

  赞叹不念,指有人只是口中赞叹极乐世界的殊胜,却不肯亲身下功夫念佛,这样仍然收不到真实的效用。随喜粗心,就像我们来寺院拜佛、听经,家里的人用车子把我们送来,但他只在门口却不肯进门听经。这样虽然有随喜功德,却属于粗心。粗心,指不了解佛法,不知道我们为什么会如此精进地来拜佛、念佛。

  “妄指莲胞,以为虚诞。”

  就像把念佛认为是迷信,把佛的话当作哄骗人的。那么自古以来往生极乐世界的人,都是临终闻到异香、佛来接引,火化完毕还有舍利子,这些如何解释呢?还以为虚诞,真是可怜!

  “终不自念此分段身,从何而得,自何而来?胎狱秽浊,真实安在?”

  终不自念,意指从来没有冷静想一想。这里自念不是指念佛的意思,而是指“思维”。从不想想看我们这个身躯,每一段生命从始至终都有着生、老、病、死,一命终后又轮回为其他六道的生命,开始另一个代谢。这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?在母腹中,就像在监狱中,肮脏、污浊,哪一个人敢说在母胎中是清净的呢?哪里有实在的东西呢?样样都是虚妄之法啊!都是臭秽、无常的。

  “信凭业识,自隔真际。”

  信凭,就是任凭;真际,就是本性。自己离开本性,离开清净的菩提心。

  “于一幻境,非彼执此。”

  幻境,虚妄的境界。非即攻击、诽谤,非彼即诽谤净土、攻击修净土法门的人;执此,执着地认为“我看得见的娑婆世界才是真实的”。

  “生生不灵,永绝圣路。”

  生生世世没有觉悟,永远断绝圣路。没有机会学佛,就不可能了脱生死。

  “以如是故,释迦如来起大慈悯,于秽浊中,发大音声,赞彼净土上妙之乐。”

  这很容易懂,就是释迦世尊起大悲悯之心,赞叹极乐世界是最极快乐之处。

  “于生死中,为大船师,载以法船,令趋彼岸。昼夜度生,无有休息。”

  在生死大海中,释迦如来就像掌舵的船师,驾驶渡生之船,要使我们达到极乐世界彼岸。世尊度化我们去西方极乐世界,不论昼夜,完全没有休息。你什么时候想往生极乐世界,都能往生。

  “然而弥陀之岸,本无彼此;释迦之船,实非往来。”

  注意:此处是约本性而言,没有来去,没有彼此。就本体、理体来讲,是不来不去;就事相来讲,则有来有去。确确实实有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。这是无生之喻,比喻我们的本性。

  “譬如一灯,分照八镜,镜有东西,光影无二。”

  八镜,八个角度不同的镜子。镜子位于不同的位置,但光与影是同样的。

  “弥陀说法,遍光影中。而释迦方便,独指西镜。”

  阿弥陀佛说法,充满、遍布于一切光影之中。西镜比喻西方极乐世界。

  “故已到彼岸者,乃可以忘彼此。”

  若是已经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的人,方可放下娑婆与极乐,一切处都无分别。

  “未入法界者,何自而泯东西?”

  法界,是指理性。一真法界,就是空、无相。泯,灭除之意。入法界以后,就不再有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的执着,若是尚未入法界,还没有证得法界平等性,怎么能一下子就像圣人一样,不分东方与西方呢?意思是,我们还未入一真法界的凡夫,还是要区分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,不能泯灭众生空间的方位。也就是说,往生极乐世界后,便不再有空间的观念;若尚未入法界,就不能泯灭东、西方的观念。

  “于此法中,若未究竟,勿滞方隅,勿分彼此,但当正念谛信而已。”

  有一个偈子:“若未究竟,当信佛语。”意即应当要相信佛的话。滞,停滞,障碍。不要停滞在东南西北这个方位的概念上,不要分彼此,愈分就愈有障碍。但,只要的意思。谛,深刻地,透彻地。只要你深信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。

  “此二圣之意,而智者之所以信也。”

  释迦牟尼佛教你往生极乐世界,阿弥陀佛要接引你去极乐国土,这两位圣人的话,有智慧的人就能相信。

  “信者万善之母,疑者众恶之根。”

  能够相信,一切善便产生;若是怀疑诸佛的教诫,不信因果,不相信有极乐世界,便有了一切恶的根源,就会作恶多端。

  “ 能顺其母,能锄其根。”

  母,比喻佛陀。能顺从佛陀的教化,就能除去众生生死的根本。

  “则向之所谓障缘众生,聋可复闻,昧可复觉。未出生死,得出生死。未生净土,得生净土。”

  那么耳聋的人可以再次听到,愚昧的人能够重新觉醒,六道众生可以轮回生死,娑婆众生可以往生极乐。

\

  “顺释迦之诲,往面弥陀。随弥陀之愿,来助释迦。”

  遵从释迦佛的教诲,前往面见阿弥陀佛。去极乐之后即了生死,可回入娑婆助释迦世尊教化众生。

  “在此而遍历十方,即西而普入诸境。”

  从西方极乐世界再来娑婆,就神通广大了。虽在世间,却能踏遍十方国土;到达西方极乐世界,而能普入十方诸境。

  “自二圣建立以来,如是之人,如河沙数。云何不信,云何而疑?”

  自从阿弥陀佛誓愿接引众生、释迦牟尼佛介绍阿弥陀佛以来,往生的人如同恒河沙数。为什么我们还不相信呢?还有怀疑呢?

  “能自信已,又作方便,令诸未信无不信者。此则智者之所以为悲也。”

  自己能够相信有极乐世界,深切发愿一定要往生极乐,同时还做出种种方便之举,使不相信的人大家全都相信,这就是智者大师的慈悲之处。

  “明智大师中立。”明,了解;智大师,智者大师;中,内容;立,用意所在。明智大师中立,是指了解智者大师作此《净土十疑论》的用意及其所说的道理。

  “学智者之道,不顺其文,而顺其悲。”

  道者是精神,文章是假相。要学习智者大师文章要表达的真义,不要只讲求字面的通顺,要领会大师的悲心。悲,真心,佛菩萨的悲心。

  “所以又印此论,冠以次公之序。”

  所以又在重印智者大师的《净土十疑论》时,将北宋无为子杨杰的序文排在前面。

  “予乃申广其说,以助其传。”予即我,也就是陈瓘居士。申广,即推广,发扬光大。以助其传,来帮助他流传,以普渡众生。

  本次讲座全部圆满,祝大家身体健康,法喜充满!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