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昭慧
环保是时代思潮之所趋,珍重物资,永续经营美丽的国土,这也与佛家“惜福”及“严净国土”的思想若合符节。
所以台湾佛教团体实践并推动环保理念者,成绩斐然。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更有“心灵环保”之议,极受赞叹与肯定。本来,佛家就不是“唯心论”,而是承认心、物交感的“缘起论”,再加上“环保”此一议题,牵涉到的是“人”这个主体与“环境”这个客体的对待关系,所以用“心灵环保”一词,最好不要有太浓的“唯心”,以免忽略了事相上的努力。
但是“心灵环保”仍有其重大意义。笔者所能想到的有两个面向:
一、不驭于物(物,在此广义指自己之外的“他者”,客观环境中的其他人、动物、植物、无生物都可涵盖在内)。使心灵更加纯净而淡泊五欲,不受物欲之蛊惑牵引,而能无入而不自得。
二、不应以“驭物”者自居。这样才能抛开“人类沙文主义”的骄慢态度,以平等和同的心来善待万物众生。
但是,别忘了:环保议题,绝不是“唯心论”取向可以解决的。对环境或其他众生不公乃至有害的制度、法律、政策乃至社会偏见,这些都需要吾人透过各种努力加以矫正,而这些都难免因冲撞既有习性与既得利益,而显得张力较高。如果我们有意无意忽略这些“事实”,而耽溺在对现实环境“无知”状态的“宁静喜乐”之中,这时,“心灵环保”反而成了逃避、畏缩、不愿面对现实最好的护身符。
然而刻意避而不见世相之扰攘与众生之苦难,以此取得之和谐宁静,岂不带着虚伪的成份?岂不是脆弱而不堪接受挑战?也许“心灵环保”的更大意义,不在于远避尘嚣,而是能在尘嚣之中,参与无休无止的“救苦救难”之艰钜工程,还能获得更深层的心灵和谐与宁静吧!
九十、五、二十一 于尊悔楼
刊于九十年五月二十三日《自立晚报》“晚安台湾”专栏